醫者不只是專業 更是一種信仰
陳福民的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實踐:從貧病童年到世界醫學殿堂;從逃難學生到醫療改革者。他不是僅靠專業成就贏得敬仰,而是靠堅持信念、直面困難的勇氣,成為一位真正的「醫者長者」。
文.邱文通
在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近九十載的人生裡,有過逃難,有過飢餓,有過醫學高峰的榮光,也有過人性複雜的考驗。這位來自江蘇海門的醫師,其實早已超越「名醫」兩字的定義。他的人生,不僅是一段醫療專業的精進歷程,更是一部穿越戰亂與信念的生命長詩。
家風傳承:從墾王到育才者
陳福民出身自一個重教育、重倫理的家族。他的十代鼻祖陳朝玉,清康熙年間從崇明島橫渡長江墾荒,最終成為乾隆年間四大地主之一,並被譽為「平民墾王」。陳家世代耕讀、重視教育,家族中曾出現為林則徐平反的陳兆熊等知名學者。
陳福民的父親陳鴻韜,自幼失怙,由祖母一手拉拔,堅持讓六兄弟全部進入南通師範就讀。後因家境困難,他選擇進入陶行知創立的曉莊師範,延續教育使命,也為子女奠定知識與責任的基礎。
抗戰爆發後,陳家開始長達數年的逃難生涯。從杭州、武漢到重慶、成都,一路顛沛流離。他童年飽受營養不良、疾病纏身之苦,甚至記得曾被日軍掃射、與家人失散的恐懼片段。
然而,即使環境再艱難,父母仍堅持辦學。母親一人身兼師職,在簡陋空屋中教導空軍子弟,即使咳血也不放棄批改作業。這種堅持,深植陳福民的心中,也成為他日後視醫療為使命的根源。

軍醫之路:選擇國防醫學院
家庭經濟困難讓他選擇了提供全額補助的國防醫學院。從嚴格的鳳山軍訓到高淘汰率的醫學課程,他以堅毅與努力挺過重重關卡。除了學科訓練,他也培養出軍人式的紀律與責任感。在這段期間,他結交了三位摯友,被尊為「悟篤四人組」,共同走過學業與人生的風雨。
服役後,他發現自己臨床經驗不足,主動請調至金門前線以累積年資,最終調回三軍總醫院,當時他發現外科競爭激烈,轉而選擇較新創的婦產科。為提升專業,他通過美國醫師資格考試,突破制度僵化,赴美接受實際訓練。這段經歷最終讓他獲得三項國際醫學院士資格(FACOG、FACS、FICS)。他所自創的陰道成形術,更為國內外患者帶來新生,也為台灣醫療寫下一頁創新記錄。
返台後,他不僅致力於臨床,更積極推動節育教育,與國際機構合作引進「月經規則術」,在全台建立超過一百五十個合作中心。此舉不僅解決當時非法墮胎亂象,也促成《優生保健法》的立法。他也率先引入「術後快速恢復計畫(ERAS)」,提倡「人文醫院、無痛醫療」的理念,推動醫療服務的人性化與科學化。
擘劃醫院:中山醫院的推手
一九七九年退役後,他接任中山醫院董事長,至今已四十餘年。他將醫院定位為「現代醫療、傳統照顧」,不僅吸引明星名流,也建立起高水準的婦產科團隊。更特別的是,他不斷與國際接軌,從美國引進微創技術與管理制度,並推廣至兩岸多家醫院。
陳福民長年關注台灣醫療制度的發展。他反對「以量計酬」的健保模式,主張建立「正三角」的轉診機制,讓基層醫療能真正分擔責任。他也大力推動「第二意見制度」,讓病人能更理性地做出重大醫療決策,保障知情與選擇權。
作為中華醫療諮詢協會理事長,他以音樂募款、義診巡迴、出版推廣等多種方式,為尚未受健保涵蓋的族群提供照護。他倡導「臨終關懷」、「心肺復甦教育」,走進偏鄉與第一線,不辭辛勞。

人性考驗:遭遇詐騙後的覺醒
年逾七旬時,他接連遭遇病患與銀行的詐騙,付出沉痛代價。但他並未因而懷疑人性,反而反思制度與契約保護的缺口。他說:「即便受騙,我也不願放棄『信任』,因為那是醫病關係的根本。」他更因此決定參選立委,希望喚醒社會正義與制度改革,即使敗選,也無怨無悔。
陳福民正著手撰寫回憶錄,記錄善惡經歷。他說:「唯有記下,才能警世;唯有揭露,才有改變。」他將一生奉獻於醫學與社會,如今,也願將餘生奉獻給歷史的真相與後人的清明。
當我們回望陳福民董事長的歷程,不只佩服他的專業與毅力,更感受到一種信仰——相信教育的力量、醫學的價值,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份仍可珍貴的信任。(取材自《醫學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