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洪基
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的 AI 瀏覽器,以 AI 互動能力壓倒傳統搜尋引擎。Perplexity、Browser Company、Brave 等多款 AI 瀏覽器正式推出!尤其是 Perplexity 的「Comet」極具威脅,OpenAI 亦在開發 GPT 基礎的瀏覽器,谷歌長期壟斷瀏覽器市場,專家預測「數十年谷歌搜尋與瀏覽器獨霸局面將被打破」!
過去主宰網際網路世界的 Google 王國,是否將面臨崩解?雖然過去這樣的想法還只是想像,但如今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大幅提升。隨著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互動型 AI 瀏覽器接連問世,挑戰 Google 在網路與搜尋市場龍頭地位的競爭者陸續湧現。
其中,以 Perplexity 旗下的 Comet 瀏覽器為代表,OpenAI 也推出了結合 ChatGPT 的 AI 代理「Operator」測試版,推動這波變革浪潮。這不僅是對網際網路格局的衝擊,更標誌著新 AI 時代掌控權爭奪的新局面。尤其直接瞄準 Google Chrome 以及以營收與數據蒐集為核心的 Google 搜尋服務,形成強烈競爭。
Perplexity「Comet 瀏覽器」對 Google 構成重大威脅
對 Google 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巨大威脅。該公司現行的大部分營收依賴於傳統的網路搜尋與瀏覽器廣告業務。因此,這類新型競爭者的出現,從長遠來看,可能對其造成嚴重衝擊。
事實上,Perplexity 自創立以來便緊盯 Google 壟斷的搜尋市場。不過,該公司開發 AI 瀏覽器「Comet」的契機,卻是在一個意料之外的情境下產生的。
根據 Perplexity 表示,早期曾主動向 Google Chrome 提出,要求將其開發的 Perplexity AI 列為預設搜尋引擎選項。若當時獲准,將可能成為生成式AI首次被正式整合進搜尋引擎的里程碑。然而,Google 拒絕了這一請求。Perplexity 因此轉而自行開發自家的 Comet 瀏覽器。
這個決定,對 Google 而言堪稱「失策」。如今,Google 不僅在搜尋市場受到衝擊,甚至面臨 AI 瀏覽器引領的下一代網路環境挑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StatCounter 數據,目前 Google Chrome 仍佔據全球瀏覽器市場超過三分之二的份額,並已連續十年以上穩居第一。此外,Google 搜尋亦掌控全球逾九成的搜尋流量。
儘管生成式 AI 與 ChatGPT 的興起一度對搜尋流量造成些許影響,但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的廣告與搜尋業務營收仍於上一季度成長 8.5%。Google 雖然已推出自家的 AI 搜尋功能「AI Overviews」以對抗 ChatGPT,然而局勢正在迅速變化 —— 各路競爭對手的 AI 瀏覽器正成為極具威脅性的存在。

Google推出AI Overview,但面臨 AI瀏覽器威脅
Perplexity 的自有瀏覽器「Comet」已對高級訂閱者開放下載。OpenAI 也預計在數週內推出自家 AI 瀏覽器。Brave 與 The Browser Company 也已發佈各自的 AI 瀏覽器。
因此,Google 所面對的監管環境也正在改變。就在去年,美國司法部曾在對 Google 的反壟斷訴訟中指出,為了避免與搜尋有關的反競爭行為,可能的對策之一是「讓 Google 出售 Chrome」。但負責此案的法院認為,隨著這類 AI 瀏覽器的競爭日益激烈,對 Google 的態度已有所緩和。
帶來這種變化的領頭者,就是 Perplexity 的「Comet」。其最大特色是完全不使用 Google 搜尋,而是內建生成摘要結果的 Perplexity 自家 AI 搜尋引擎。此外,Comet 還搭載一個全新的 AI 代理人——「Comet Assistant」,直接內建於瀏覽器中。
Comet 是基於 Chromium 平台打造,融合 Perplexity 的高階 AI 功能。不僅保有書籤、網頁翻譯、支援 Chrome 擴充功能等一般瀏覽器功能,也內建多種 AI 工具。
包括能透過瀏覽紀錄分析來進行個人化設定的搜尋工具、可將長篇內容壓縮的摘要按鈕、能在網頁上進行資訊查詢的「提問按鈕」、用於查詢 Gmail 中電子郵件與行事曆項目的整合功能等,都一應俱全。
使用者也可透過自然語言與語音命令來管理分頁與執行操作。此外,內建廣告阻擋(AdBlock)功能也即將推出。
根據 Perplexity 發布的部落格文章,用戶可以請求 Comet 安排會議或發送電子郵件。甚至還能請它幫忙購買那些自己忘記或落在家中的物品。安排一整天的行程,更是基本功能。
使用「Comet」時,無需再主動「搜尋」資訊。只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瀏覽器便能完整保留語境,執行精準無誤的工作流程。Research將以對話形式呈現,分析也會在極為自然的脈絡中展開。所有繁瑣的操作都被省略。與過往的網路不同,瀏覽器本身成為了用戶思維的「場域」。
目前「Comet」仍有限制,只提供給Perplexity的 Max方案(每月200美元)用戶。不過,官方已開放其他用戶登記等候名單。公司亦在常見問答(FAQ)中表示,「Comet」未來將提供免費版本,引發外界關注。
該瀏覽器目前支援 macOS 和 Windows 系統,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拓展至其他作業系統。

OpenAI 也將推出 AI瀏覽器
根據路透社先前引述消息人士報導,「OpenAI 預計在未來幾週內推出自家的瀏覽器」。據推測,OpenAI 的目標是讓使用者不再點擊各個網站,而是留在類似 ChatGPT 的介面中進行操作。不過,若如此,未來可能再度引發嚴重的著作權爭議。
OpenAI 的 AI 瀏覽器預料也將採用與 ChatGPT 類似的自然語言互動模式。這意味著該瀏覽器很可能會整合能夠代替使用者在網頁上採取行動的 AI 智能代理(AI Agent),成為進一步應用的理想平台。
OpenAI 早在今年初就曾表示,「若 Google 因反壟斷法規被迫出售 Chrome,OpenAI 有意願收購該瀏覽器」。當時已展現出進軍瀏覽器市場的強烈意圖,甚至聘用了多名前 Chrome 開發人員。最終,該公司決定自行開發 AI 驅動的瀏覽器。
AI 瀏覽器引發個人資料保護疑慮升高
隨著 AI 企業紛紛進軍搜尋引擎領域,外界對標準搜尋引擎所需能源使用量大幅增加的擔憂也與日俱增。這是因為 AI 搜尋引擎需處理的資料量愈來愈多,所消耗的電力也隨之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料保護與個人隱私成為新興的重大問題。專家指出,AI 基礎上的資料收集方式,與既有的搜尋引擎(如 Google)相比,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構」。
業界對於 OpenAI 在過去幾個月中,透過資料處理與演算法調整,蒐集了大量個人資料一事,已經表達出高度關注。IT 專業媒體《ITPro》指出:「消費者對於 Google 為了強化搜尋策展技術而長期蒐集大量個人資料,早已習以為常」,並提醒外界「不要忘記 Google 長年累積的龐大個人資料量。」
實際上,Google 從即時位置數據到網路搜尋紀錄,多年來持續監控用戶的所有活動,並將其用於廣告分析目的,這也成為 Google 商業模式的核心基礎之一。
儘管外界憂心重重,但可以預見的是,AI 瀏覽器之間的新一輪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使用者資料的蒐集戰。個人資料剖析(Profiling)與數據共享仍將是瀏覽器核心引擎的關鍵要素。因此,專家強調,使用者應完整理解「個資保護」的重要性,並意識到自己可能會為了使用上的便利,選擇以個人瀏覽資料作為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