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鏟子超人的感動    到落實運安的行動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整合資訊系統讓應變效能提升   有效指揮與落實執行

九月二十三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夾雜大量泥沙的溪水淹沒半個光復鄉,台9線花東公路的馬太鞍溪橋也被衝斷,災情慘重,水退後我們看到了令人動容的一幕,全國成千上萬的「鏟子超人」,自動自發趕赴災區,不但給予救災工作強有力的支援,更展現了國人團結一致的台灣精神。

文/杜微

超人大軍們東進過程中,鐵路運輸也發揮出最大效能,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台鐵東部幹線各站合計疏運兩百餘萬人次,開出二七六七次列車,單是光復車站1站,旅客人數就從每日約一千人,暴增至每日近四萬人,究其原因除了台鐵仍保有傳統的應變能力及衝勁外,鐵路橫越馬太鞍溪是河底隧道而非橋梁,沒有受到洪災侵襲,也是主因之一。

對東部運安的規劃   該做最嚴謹的調整

早在一九八一年台東線進行拓寬為一○六七mm軌道時,考慮馬太鞍溪大量淤砂堆積河床速度過快、設置橋梁必須時常加高〈或清淤〉、及路線坡度過大等因素,捨橋梁改設光復河底隧道;相同情形還有建於壽豐溪下的溪口河底隧道。二○一三年台東線電氣化及部分雙軌化工程時,這二座隧道又再新建使用迄今,並在此次水患中充分展現出價值。

三年前九一八、去年四○三花蓮二次大地震,以及受近年極端氣候變化影響,台灣東部的陸運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往,去年僅鐵路即發生大清水溪土石溢流橋面〈六月二十一日〉、小清水溪土石流沖毀西正線橋梁〈七月二十五日〉、以及和平至崇德、太麻里等處土石流淹沒軌道〈七至十一月〉等情況;公路更是多處遭坍方阻斷、橋梁遭沖毀,面對未來更險峻的環境,我們對東部運安的規劃,勢必該做最嚴謹的調整,才能符實有效。

有效整合資訊系統   方能事半功倍

硬體工程評估部分,宜依最新環境、養護、以及風險影響度重新修正,前面提及光復隧道就是好例子,當年建設河底隧道的經費至少為橋梁的二倍,但橋梁不時需改建提高、需疏濬、而且仍有被洪峯危及的風險,這些變數都要再予考量,至於邊坡路線則應更加正視風險性,而非將施工成本或工期做為重點項目。前述工程可能增加的預算成本,其實仍有方法制約,例如河底隧道因應枯水期,可以明挖覆蓋法施作;或山壁隧道研議由公路局及鐵道局聯合規劃,結合蘇花安與北迴鐵路長期改善方案,共享資源;或鐵路隧道亦可預留標準軌與窄軌共軌空間,為後續更長遠的方案打下基礎。 當然,在這些大型工程完工前的十年或十五年時間裡,短期運安改善更要積極進行,其中尤以整合各單位初具規模的資訊雲最為重要。由於台灣河川的上、中、下游往往分屬不同單位管轄有了整合資訊系統,監看、告警、通報、協調及指揮就可以互通有無,應變效能將能事半功倍。運用此類系統的模式甚至應該入法,來保證有效指揮與落實執行。.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