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震盪、關稅衝擊到話語控制 川普將政治變成商業操作
文/吳逸家
川普的狂,不是瘋了!而是一場混合了行銷、權力、數據與話語的跨學科領導實驗,川普將政治變成商業操作,把領導學推向演算法時代。
上個月我回到博士班指導教授《胡商道》的課堂,那堂課沒有一開始講策略,卻從川普的「瘋狂」切入。結果我才驚覺,那些被主流媒體標註為瘋狂的決策行為,背後竟藏著一整套權力與話語的操盤邏輯。
打破預期 不是失控 川普的「震盪策略」並非無章法
當川普提出二四五%的懲罰性關稅、對七十五國「暫緩九十天稅制」時,許多經濟學家一片譁然,直指其決策不合邏輯、違背自由貿易原則。然而,這並非混亂,而是《震盪主義》(Shock Doctrine)中所描述的典型手段!
Naomi Klein在其著作中指出,「震盪」常被用在控制群體行為的手段:在混亂中重設秩序,讓大眾在不知所措時接受極端措施。川普的「貿易衝擊」其實是一場行為經濟學下的社會實驗,透過製造不確定性與政策震盪,讓市場與選民產生行為改變。
這在行銷學中,被稱為「市場重置策略(Market Reset Strategy)」,與其慢慢說服,不如直接摧毀原有認知,再植入自己的價值框架,這不僅是一場外交經濟戰,更是一場「話語權主導戰」。
關稅不是經濟政策 是政治品牌操盤
關稅對川普來說,從來都不只是貿易手段,而是政治品牌操作的工具。他的「關稅行銷學」操作得極為純熟,把地緣政治、民族主義與中產焦慮包裝成一場簡單明瞭的敘事:「中國大陸搶走了你的工作,我幫你拿回來。」
這種策略跳脫經濟學模型,而是進入「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用情緒、對立與身份認同重新組合群體認知。川普不只是在向華盛頓或北京喊話,更是對著賓州、密西根與俄亥俄州的搖擺藍領選民吶喊:「我站在你這邊。」這套話術的底層邏輯是:「讓敵人具象化、讓問題簡單化、讓自己英雄化。」這是一套完美的行銷模型,只不過應用在政治上罷了!
從MAGA到MEGA 地緣政治的「平台化思維」
川普2.0不是一場簡單的選舉回歸,而是一次話語架構的全面升級。他從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延伸至MEGA(讓每個人依附於美國),這不只是字面升級,而是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平台化想像。他主張美墨邊境強化、併吞新領土、取消「出生公民權」、要求他國「付錢換保護」等政策,實則是要把國際秩序平台化,讓美國從「參與者」變成「收費站」。而這種戰略不僅影響企業,也正在重塑世界秩序本身。
不是民粹 是數據主義 川普與Giddens的「中間帶精算」
英國社會學家Anthony Giddens 提出「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強調在左右翼之間找到務實路線,拉攏模糊選民、避免極端邊緣化。川普與其說是民粹狂人,不如說是把第三條路民粹化、數據化後的操盤者。
他的STP策略應用在選民上比企業還精準。從一開始就不是要擁抱全部美國,而是抓住中間地帶、文化焦慮者與失落的白人中產階級。他用「敵人敘事」、「英雄敘事」+「經濟願景」打造一個非典型領袖形象,並透過NFT、社群、暗黑行銷與數據營運,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可以變現的品牌,甚至短短兩天川普夫婦就能大賺七百五十億美金。
川普之所以讓人無法忽視,不在於他的政策有多偉大,而在於他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注意力就是貨幣的時代,什麼才是領導?什麼又是被領導?你可以討厭他,但你不能不分析他。因為他不是亂政者,而是這個世界變局下,一個極端卻準確的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