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連漲!氫能將成未來能源的千億美元級產業
文:陳威霖
新能源不足以應付突然增加的產能需求,傳統化石能源價格一路高歌猛進,造成全球範圍內的工業生產用電承受必須調漲的電價;同時創紀錄最早的冬天來臨,高電價更將嚴重影響北半球高緯度的居民取暖;各種工業、民生產品的供需缺口擴大,導致全球通膨來襲…
文:陳威霖
新能源不足以應付突然增加的產能需求,傳統化石能源價格一路高歌猛進,造成全球範圍內的工業生產用電承受必須調漲的電價;同時創紀錄最早的冬天來臨,高電價更將嚴重影響北半球高緯度的居民取暖;各種工業、民生產品的供需缺口擴大,導致全球通膨來襲…
文:陳怡瑄
隨著美國分散市場,以往每年美國對中國大陸開徵關稅的商品價值達三千七百億美元,而今僅剩兩千五百億美元。美國逐年降低對中國大陸倚賴,改向其他亞洲國家採購,越南成了美中貿易戰的大贏家,越南佔美國進口排名從十二名竄升至第六名,台灣、馬來西亞也通通分到一杯羹。
文:何溢誠
眾所皆知踏足太空領域絕對是未來趨勢,不管是涵蓋各行業5G通訊的「星鏈計畫」,或是涉及國安情報的監控衛星、戰術彈道飛彈等武器,相關測試只會頻繁出現,日前中科院試射長程飛彈,國防部年度更編列2400億來大肆購買美國武器彈藥…
文:韋伯韜
依最新的工業及服務業普查,台灣製造業的生產總值占比53%,生產毛額占比43%,勞動力占比29%,用了三百萬菁英員工;以2020年台灣出口3451億美元,製造業就占比98.6%,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沒落,台灣下場會比香港、新加坡更慘更困難。
昨天傳來重要外交消息,歐洲議會以 580 : 26,高票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支持全面提昇台歐盟雙邊政治關係。這份報告建議歐盟視台灣為印太地區的關鍵夥伴及民主盟友,並且針對加強雙邊關係,提出30多項具體建議。
繼續閱讀文:徐邦浩
美國將開動印鈔機,憑空印出1.9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萬億。 美元的滾滾洪流,又要來了。這是什麼概念呢? 美元的水庫一開閘,全世界都要遭殃!那麼,美國是如何利用美元收割全世界的呢?
文:陳怡瑄
全球暖化對地球生態的嚴峻考驗。碳中和於是成為新興媒體的關鍵詞,台灣既為出口導向製造業經濟體,為了不致成為碳中和的國際貿易要求下的犧牲者,碳權、碳中和工程即應傾全國資源、用洪荒之力,來運作執行,層級必須在行政院層級,立法院全力配合修法立法。
文:葉怡君
美中從貿易打到科技,新冠肺炎的竄出,投下不確定因素,此次,由兩岸圓桌論壇協會、《卓越雜誌》及西太平洋通訊社主辦,特別邀請國內外研究/學術部門、企業、各黨派及社會團體代表,以長久累積的實務經驗提出不同解法,集思廣益替美中臺三方尋求最大公約數…
文:陳怡瑄
「如何移居來台」成港人近來熱門話題,但「投資移民」門檻為新台幣六百萬,讓資金要求較低的「創業移民」成為港人移居來台的首選。港人移民來台數量逐年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 2019 年全台設籍的港澳人士已突破1.1萬人。
文:陳威霖
從京都議定書、巴黎協議,過去長期以來,減少碳排放僅僅是環保議題的範疇。二○二一年起,在歐盟吹響號角之下,減排轉變成了全球製造業的新方向、也是未來最重要的一項挑戰,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一場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