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的實踐家  以實作可行的方案永續傳承/系列報導二 運用科技協助農業  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陳威霖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以前傳統農業生產是靠勞力生產,由於科技進步,農業生產可以靠農業機械、自動化與智慧化科技來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生產量、解決農村缺工,然而這些都是重資本的投資。

  現代年輕人具有3C科技應用能力,接受這些科技設備引入生產不會排斥,惟在初期資金投入需要政府端來協助引入,輔以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並解決小農地限制。台灣最成功的案例是瓜瓜園。瓜瓜園除了成立「新化鎮農會館食用甘藷產銷班」和「產銷班加工站」,更與農民簽約契作,面積從十公頃增加至一千公頃,契作戶有六百位,地點從台南、雲林到苗栗,農業資材與農業機械統一採購分配與管理,來降低生產營運成本。瓜瓜園採「一條龍」銷售模式,亦即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銷售一貫作業,擴大契作面積、建造工廠大量生產、研發各式地瓜加工商品,最後更以自有品牌販售,在實體和網路店面的雙管齊下,迅速建立完整銷售通路。

描繪台灣未來現代農業的願景和藍圖

台灣的傳統農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前段班。只是傳統農民不會善用科技來生產與行銷,台灣農業生產土地雖小,若能善用科技來經營管理,並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有機會能做到公司上市的「大農企業」。

黃文理博士(中)多年來一直投注於原生陸稻種原收集及多元利用的水稻耐旱新品種選育之研究

黃文理博士研發節水稻的因緣

  而國立嘉義大學前總務長、農藝系所教授黃文理博士則自二○○四年起,由中研院與台大主導開始我國水稻T-DNA標定突變庫篩選大型國家型計畫,進行非生物性逆境耐受性相關研究。當時他負責耐旱相關基因之選殖與功能性分析子計畫,雖然選殖到許多耐旱相關候選基因並進行基因轉殖提高水稻耐旱性,但僅止於實驗室階段。

  二○○八年回到嘉大農藝系,國內對基因改造生物體(GMO)實際應用的態度趨於保留,同時國內開始興起利用DNA分子標誌輔助作物品種改良的風潮(此技術非屬GMO),由農委會所屬試驗改良場所與各大學農藝系的老師們籌組了DNA分子標誌輔助水稻育種的研發團隊。二○○九年黃文理開始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目標鎖定非生物性逆境中最為棘手,也是其一直最感興趣的耐旱性進行分子標誌開發與新品種選育。配合當時系上劉啟東老師已進行多年的台灣原生陸稻收集與復育的計畫,開始思考著將陸稻耐旱的特性導入一般水田模式種植的稉稻之可能性。當年一期作嘗試將稉稻品系與陸稻收集系進行雜交,也開啟了黃文理與節水稻不解的因緣。

費時多年研發節水稻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一個新品種的誕生非常不容易,費時多年,集合了許多人的勞力與智力,還需要老天爺幫忙,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二十一世紀開始,全球興起的分子標誌技術熱潮,為耐旱水稻研發開啟了重要的契機。黃文理與劉啟東副教授、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前副場長羅正宗博士(現任農糧署南區分署長)、陳榮坤分場長組成研究團隊,長期密切合作,共同指導研究生。在農委會農糧署經費支持下,多年來一直投注於原生陸稻種原收集及多元利用的水稻耐旱新品種選育之研究。他們利用不同生育期耐旱的稉稻品系與陸稻收集系進行雜交與分離後代繁殖選拔,除進行耐旱相關分子標誌的開發外,也希望導入陸稻中耐旱和糯米軟Q特性,同時改良新品種的耐旱性和食味品質。

  從二○○九年開始,團隊歷經多年努力,在二○一八年成功發展國內第一批兼具耐旱、優良米質且產量穩定的嘉大臺南1號香米(嘉南珍香)與嘉大臺南2號(嘉南晶珠)兩個鮮食用水稻耐旱新品種。二○二○年推出多元利用的嘉大臺南糯3號(嘉南糯寶)糯米新品種。這也是國內第一次水稻新品種由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與大學校院同時合作列名。三個新品種並均已提送農糧署進行植物品種權申請,於二○二三年六月通過我國植物品種權審定。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