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四十菁英獎》專題報導【國際禁毒與和平貢獻獎|鍾儱徽 】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鍾儱徽國際禁毒之路 以慈悲與行動翻轉金三角命運

願以此生赴險境 不讓世界再沉淪

文 / 劉正廷 圖 / 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提供

他曾踏入最黑暗的土地,卻選擇種下希望的種子。他不穿軍裝,卻打了一場無聲的禁毒之戰;他不是外交官,卻完成聯合國多年無法達成的和平任務。他是鍾儱徽,一位散盡家財、深入金三角的禁毒實踐者,更是一位為人類尊嚴而奮鬥的慈悲行者。

鍾儱徽此次獲頒《卓越四十菁英獎》「國際禁毒與和平貢獻獎」,特以表彰其在無軍事介入、無國際資源支援的情況下,率先以和平手段促成金三角毒源地區實現歷史性轉型,締造從罌粟種植到無毒認證的奇蹟。此獎亦肯定他長年致力於貧困區教育、孤兒照護、生態保育與跨國公益協作,展現出難以複製的道德勇氣與人道精神。

鍾儱徽與殷麗娟賢伉儷(中二)與嘉賓合影。(攝影/徐裕庭)

一場從母親叮嚀開始的生命轉彎

「兒啊,你現在的成就並不是我想要的;你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對得起我把你生下來。」

這句話,如同一道雷霆,劈開鍾儱徽過往平順的生活軌跡。他原是一位事業有成、財務無虞的企業家,卻在母親毫不修飾的直言下,陷入深刻的靈魂叩問: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那一年,他來到泰國北部小鎮美塞,在一座橋上買下一顆月餅。回到飯店拆開時,赫然發現,月餅包裝紙竟是回收的毒品包裝袋。

那是一紙無聲的控訴,也是一種命運的召喚。他第一次真正看見毒品如何滲透一地百姓的日常:孩童在無知中被餵養毒害,貧農因飢餓而淪為生產者,整個社會被捆綁在一張看不見的罌粟之網中。他無法裝作沒看見,無法對這個殘酷現實棄而不理。

「毒品不只是某些人的悲劇,它是一個時代的道德難題。」他說。他沒有選擇迴避,而是選擇踏入罌粟盛開之地,在金三角點燃一盞光。他知道這條路不會容易,甚至注定孤獨,但他更知道,若不有人先走上去,世界將永遠停在黑暗裡。

帶佤邦茶廠工作人員到四川蒙頂茶山學習交流。

從禁毒宣言到無毒之地 金三角的奇蹟轉身

當大多數人仍停留在對金三角的恐懼與無力時,鍾儱徽已選擇孤身走入這片全球毒品核心地帶。他明白,要動搖這個盤根錯節的利益體系,靠的不是槍砲,而是一場耐心與真誠構築的信任工程。

一九九八年,他在加拿大成立「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開啟與軍閥正面對話的艱鉅歷程。

這並非一紙契約或一次會談可成。他耗費無數時間,親赴軍政交錯的山區,與過往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勢力首腦對話。他用理性換取理解,以誠意感動強者,最終促成歷史性的〈聯合禁毒宣言〉,說服「果敢王」彭家聲與「佤邦之王」鮑有祥放棄以毒養軍政策,選擇禁毒作為新生之路。

這不是理想主義的幻想,而是一步步、以生命為擔保的實踐。鍾儱徽的行動震撼國際緝毒體系,也改寫東南亞的毒品地圖,原本佔全球67%產量的罌粟田地,驟降至12%。

二○○五年,佤邦正式宣告終結一百五十年的罌粟產業,全面禁毒成功,成為聯合國認證的「無毒地區」。這場不靠軍事、不見血的禁毒革命,是世界現代史上少數由平民力量完成的政策轉折,更是鍾儱徽以一人之力,凝聚集體覺醒的最佳見證。他不只是轉化毒區,更以行動證明:真正的和平,始於人心的選擇。

認養緬甸仰光孤兒院17年。

教育、環保、孤兒援助 用行動持續耕耘和平

鍾儱徽深知:鏟除罌粟只是開始,必須讓人有活下去的理由與尊嚴。他所面對的不只是土地的毒害,更是代代相傳的絕望。他推動「佤邦大遷徙」,協助八萬六千人遠離毒區、重建生活方式。儘管遷徙過程中超過三千五百人因飢餓與瘧疾喪命,但他從不以悲壯自矜,而是默默承擔:「與其任由這些靈魂被毒品綁架,不如帶他們一起走一條雖苦卻有未來的路。」

為使當地下一代有機會改寫命運,他變賣台北三棟房產,投入一千三百萬元人民幣,興建多所「希望小學」,讓原本注定繼承毒品產業的孩子有機會拿起書本而不是罌粟種子。他不只是給予課堂,而是給予選擇。

他推動野生動物保護,讓曾以狩獵維生的佤族人重新與自然和解。他成立「寶石畫學苑」,教導孤兒學習緬甸國粹技藝,讓這些歷經創傷的孩子,不僅擁有一技之長,更重新找到自我價值與生命出口。

二○二四年四月,他捐助佤邦那捏村重建《眾生圓融希望小學》,為學生提供制服、鞋子、文具與午餐,並協助修繕屋頂、教室、廁所與供電設施。對外人而言不過是基本設備,對當地孩子而言,卻是從泥濘中伸出的第一道光。

這些看似微小的事,在佤邦這樣的土地上,是一場場沉默卻真實的生命復活禮。

國際合作與文化連結 和平使命的延續者

鍾儱徽不只在金三角深耕,也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他在仰光孤兒院推廣藝術與教育,將孤兒訓練成寶石畫師;這些畫作更被中國山東海軍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等收藏。

他也將緬北佤邦好茶推向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並於廣州中山大學演講禁毒實錄。他於二○二四年與緬甸國加禁毒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拓展和平禁毒理念至全球舞台。

當被問及是否後悔,他總說:「有人誤解我是毒梟代言人,有人以為我是瘋子。但我知道,我只是在贖我們家族欠下的那一筆鴉片債。」

鍾儱徽將自己一生投入禁毒的行動視為一種償還與救贖。他的家族曾因鴉片交易獲利,而他認為這段歷史所帶來的罪與業,不該無聲地被遺忘。他選擇用自己的行動、資源與一生的努力,彌補過去因毒品所造成的社會傷害。這樣的懺悔並非留於口頭,而是以一步步腳印,在曾經滿地罌粟的土地上,重新種下希望與尊嚴。

他的母親臨終前告訴他:「你這輩子是來還債的。」這句話,也成了他一生的救贖之路。

寶石畫成果。

從毒菩薩到善珍珠 他為世界遞出一盞光

友人曾形容說:「他的故事應該拍成Netflix影集,片名就叫《毒菩薩》,主演可以找金城武。」但鍾儱徽從未將自己神話。他說:「我是人,只是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

這條路,有人質疑、有人抹黑、有人疏離。但他依然走著,只因他無法看著毒品奪走一條條生命而無動於衷。

他用慈悲替人還債,也用勇氣替世界改命。榮獲《國際禁毒與和平貢獻獎》,不只是肯定,更是呼喚:和平,從不需要戰爭才能贏得。

與尊者合影。
劉正廷

專欄作家 劉正廷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取得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學位。
經歷:現任卓越媒體集團教育網總編輯。旅居美國逾二十年,曾任《世華媒體集團》美國分社《紐約明報》執行長兼總編輯;返台後,專事台灣偏鄉學童英語教育服務,並擔任紐約「世台聯合基金會」–亞太中心的教育類公益服務召集人,致力於運用媒體力量弘揚「社會善」之理念。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