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40菁英獎》專題報導【公共建設與社會貢獻獎|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築橋亦築心 潘學恩與武恩德營造的信念工程

從橋梁安全到社會信任 他用一生守護台灣的根基

文 / 劉正廷 圖 / 武恩德營造提供

在人們往來穿梭的高架道路下,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台灣基礎建設的安全。這些不在鎂光燈下、卻關乎每一位市民日常生命安全的工程背後,有著如岩盤般穩固的信念—那就是武恩德營造董事長潘學恩的初心與堅持。

在繁忙的國道上,大眾總習以為常地行駛於一座座橋梁之上,卻少有人注意,那些支撐起日常安全的鋼(結)構與地基,背後承載著多少人的專業、責任與堅持。

卓越40菁英獎,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位從鋼鐵起家的營建人,不僅以嚴謹的專業精神守護台灣橋梁安全,更以信仰與文化為軸,注入營造業少見的溫度。他的故事,既是一段企業崛起的歷程,更是一場從災難中挺身而出的修煉。

武恩德董事長潘學恩賢伉儷(左二)與卓越媒體社長徐邦浩(中)、國瑞綠能林崇信總顧問賢伉儷,及卓越媒體陳今平副社長(右一)合影。(攝影/徐裕庭)

扎根營造專業 打造橋梁安全的守護者

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多年,長期專注於橋梁耐震補強工程,是一家極具專業深度與技術實力的在地營造企業。在董事長潘學恩的帶領下,公司將「安全、品質、責任」作為最高原則,持續投入全台橋梁結構檢修、耐震補強、加固設計等專案,為台灣面對地震威脅的公共建設提供堅強後盾。

「橋梁不只是工程結構,更是連接社會穩定與民眾信任的關鍵環節。」潘學恩始終強調,營造業的本質,是在最堅實的基礎上建構最安定的未來。正因如此,武恩德不僅在施工品質上嚴格把關,更在工法創新與材料應用上持續精進,積極參與政府公共建設專案,成為台灣橋梁安全網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一座橋 都是一段責任的承諾

自九二一地震後,台灣政府針對全國橋梁進行耐震補強工程,開啟了基礎建設的重要轉型契機。年輕的潘學恩洞察趨勢,在父親經營鐵工廠的基礎上創立允赫工業,專攻橋梁鋼構配件與補強工程。一路從分包起家,他用十年耕耘,逐步奠定產業地位。

但真正讓他從工程師成為「工程帶領者」的,是一場意外。在承接北市忠孝橋耐震工程時,於淡水河工地發生意外,引發輿論風暴與外界質疑。面對壓力,潘學恩選擇承擔責任,親自處理後續,並從此與「武恩德財神」結下深刻因緣。

他在自家廠區興建「無極武恩聖宮」,奉祀天官五路武財神,將感恩與信念化為企業精神,也在企業改名為「武恩德營造」後,正式走上以信仰為根、責任為本的營建道路。

技術專業×智慧營造 打造公共建設的模範工程

如今的武恩德,持續在交通道路橋梁精進提升並多元發展至建築。從國道三號台南柳營至烏山頭段、國道一號后里舊社路及三線路跨越橋改建,國道十號里港至旗山段、國道一號新營服務區改建、雲林縣橋梁補強等多項大型工程,處處可見其團隊穩健的技術與品質。

在施工品質上,潘學恩要求「以科學態度對待每一項工程」,引進高品質鋼構材料、自行開發施工模組,強調工地紀律與現場安全。他也預見未來趨勢,佈局AI智能監測系統,與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橋梁智慧維護平台,為公共工程帶來數據化轉型。

「我們不只建設硬體,更要建構台灣基礎建設的信任體系。」這是潘學恩面對工程標案時,最常對團隊說的一句話。

信仰與責任 撐起營造業的雙重靈魂

與多數營造公司不同,武恩德是一家同時肩負文化信仰與企業責任的公司。

無極武恩聖宮不僅是員工信仰的心靈寄託,也成為凝聚社區力量的平台。從舉辦現代祭典到公益捐贈、災後協助重建,武恩德將「營造」的定義,延伸到心與心之間的連結。

2024年歲末,武恩德舉辦感恩餐會,廣邀合作夥伴與藝文界、宗教界人士參與,現場有來自政界、產業界、演藝界代表到場共襄盛舉,展現企業內外兼修的能量與視野。

在地方深耕的同時,潘學恩也以「橋梁」作為對外溝通的象徵—橋,不只是建設,更是連結地方與城市、傳統與創新、企業與社會的載體。

築的不只是橋梁道路 更是社會的信任感

多年來,武恩德營造在全台深耕公共工程,以專業品質築起堅實基礎,更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積極投入社區關懷、公益行動與文化推動。他們相信,建設的不只是橋梁道路的輪廓,更是社會的信任與永續的價值​。

未來,潘學恩計畫擴大團隊規模,強化人才培育制度,導入智慧建設與綠色工法,邁向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造企業。他深信,營造業不能只是「執行者」,更應是「未來、現代時代的參與者」。

橋接時代使命 連結希望與堅持

潘學恩沒有選擇走一條最容易的路。他從工安意外中重新站起,用信仰與誠意擘劃企業願景,從工地現場一步步走上台灣營建界的前線。他築的橋,不只是鋼筋水泥,更是連結安全、文化與信念的通道。

當我們走過那些平穩堅固的橋梁時,也許看不見他的名字,卻早已在那看不見的底部,寫下了「值得託付」四個字。

專業實踐與社會貢獻的雙軌前行

在營造產業中,武恩德的名字代表著一種穩健、專業與誠信的精神。公司培養工程團隊技術人才,投入設備升級、導入綠色工法,從設計、施工到後續維護,皆秉持對環境與未來的長遠責任。

同時,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上,潘學恩更展現遠見。他認為:「一個營造企業,若只看重工程,終究只是技術商;若願意為社會留下深刻痕跡,才是真正的建設者。」

從都市更新、邊陲地區道路改善,到文化保存、社區共榮,武恩德的足跡早已超越圖說與藍圖,而深植在許多台灣人的日常風景中。

公共建設之外 更有人文關懷的溫度

營造業常被視為硬體產業,然而在潘學恩的眼中,它也應該具有「溫度」。多年來,武恩德營造積極參與地方公益行動,支持弱勢學童教育、捐助社區重建、參與災後基礎建設修復,甚至與地方文化團體合作,將營造工地轉化為展示在地文化、藝術創意的公共平台。

例如在某項橋梁補強工程中,潘學恩主動邀請藝術家與社區長者參與護欄設計,將原本冰冷的結構注入人文風景。這不僅讓建設更具在地連結,也讓營造業者的角色從「施工者」轉變為「共創者」。

「我們蓋的不只是橋,而是社會的信任感、地方的凝聚力。」這句話,正是潘學恩最真實的信念寫照。

劉正廷

專欄作家 劉正廷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取得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學位。
經歷:現任卓越媒體集團教育網總編輯。旅居美國逾二十年,曾任《世華媒體集團》美國分社《紐約明報》執行長兼總編輯;返台後,專事台灣偏鄉學童英語教育服務,並擔任紐約「世台聯合基金會」–亞太中心的教育類公益服務召集人,致力於運用媒體力量弘揚「社會善」之理念。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