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五月,台灣經歷了新台幣兌美元五日內急升八‧二%的劇烈波動。這不僅創下歷史紀錄,更提醒我們,匯率不是線性的趨勢,而是一種結構性循環現象。在這樣的循環中,政府的角色不只是應急調節者,更是制度穩定的提供者與產業永續發展的守門人。
文‧詹芳書
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對匯率的敏感度極高。資產端高度依賴美元計價商品,負債端則為新台幣計價保單,兩者交錯之間的波動風險,正是匯率循環對產業影響的核心。本文從歷史匯率循環談起,分析保險業面對升貶衝擊的風險機制,再說明政府如何以制度作為,讓市場重拾信心,也讓壽險業者有機會「撐過低谷、布局高點」。
匯率波動是一種歷史循環:從升值到貶值的周期律
台灣近四十年來的匯率歷史,其實清楚描繪出一個循環結構:升值→泡沫→修正→回穩→貶值。
這個結構不僅可觀察於一九八六年廣場協議後的升值期,也出現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二○○八年金融海嘯、二○二○年疫情熱錢潮、以及二○二五年最新的升值衝擊。升值階段如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九、二○一○至二○一一、二○二○至二○二一,台幣強勢吸引資金,但同時擠壓出口、扭曲資產價格。貶值階段如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二○○○至二○○二及二○二二,反映資金外流與國際避險潮,對金融機構形成帳面與實質衝擊,回穩與政策修復期則形成市場預期穩定的窗口。這樣的匯率循環對壽險業而言,是一連串資本與風險再平衡的過程,但其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匯率的方向,而在於制度能否提供「有韌性的穩定」。
壽險業的脆弱環節:避險成為升值推手的負向循環
壽險業最受匯率影響除了帳面損益外,還包含「避險機制反轉成為匯率推力」的結構性問題。
當市場普遍預期新台幣升值,保險公司為了保護資產價值,紛紛加大避險部位,例如購買遠期契約或結清美元資產。然而這種集中結匯或對沖行為反過來加劇台幣需求,產生所謂的「避險反噬」現象,導致:匯率加速升值、避險成本飆升、資本準備金惡化,甚至形成「自我強化循環」。
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匯率循環中的結構性矛盾。若無法透過制度分流與引導,避險就可能從防火牆變成引爆點。
政府穩定機制的四大作用力:讓市場「預期可控」
在這種循環中,政府與央行的介入,關鍵並非扭轉趨勢,而是提供「有預期的穩定性」。近期政府即展現出四項關鍵作為:
一、央行的市場干預與節奏管理:透過「分散拋匯」與語言指導,讓市場明白升值不會失控,但也不會無限制被放任。
二、金管會的資本計提制度調整:允許以「半年平均匯率」計算外匯風險資本比率,避免單一月份劇烈升貶扭曲資本結構,展現制度韌性。
三、責任準備金制度的彈性化:調升特定商品有效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一碼及採用最近期的生命表,計算準備金以降低接軌前後保險負債的落差,透過負債的調節因短期匯率波動所致的財報損益。
四、提供「過渡性補考」制度窗口:調整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前RBC比率合規方可申請過渡措施之要求,降低制度轉軌風險,建立預期穩定的改制節奏。
這些制度上的調整,正是讓保險市場建立「長期穩定預期」的重要步驟。
制度穩定性為壽險業提供發展的底氣
政府角色從短期調節者走向中長期制度設計者,才能真正為壽險業創造穩定發展條件。制度穩定 → 資本穩定 → 保單設計穩定 → 消費者信任穩定。政府制度即是「抗震係數」,不是改變市場週期,而是讓週期中仍能控制風險、累積資本、創新商品。因此,在劇烈的匯率升貶循環中,我們真正追求的從來不是「升」或「貶」,而是「不管升貶,都能有制度去應對」,也就是「金融韌性」。
此次新台幣升值事件,不只是一次技術面突破或資金流入,而是匯率循環中一次系統性壓力測試。從保險業角度看,這提醒我們:政府作為必須從危機應變走向制度設計;產業策略不能只靠避險工具,更應改善結構;消費者信任來自制度的「可預測性」,不是市場的「不可測性」。
最終,讓市場安心的,不是政府能否逆轉升貶,而是:當循環再次發生時,我們是否有準備、有工具、有制度,能在風暴中繼續前進,而這也是保險產業的長期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