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核經濟成本代價   追求綠電背後現實面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李振麟

近幾年來,「非核家園」政策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主要方向。從政策面來看,「零核」代表一種安全、環保與民主追求。然而,核電關掉後的成本效應,也同樣轉嫁給全民買單,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都帶來如下的負面影響:

一、電價上漲的壓力逐漸顯示:隨著核一、核二廠以及核三廠停役,台灣電力來源將由「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所取代。然而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強,需要搭配大量的「電網」與「儲能設備」,天然氣價格受到「國際油價」與「匯率波動」影響而浮動劇烈,綠電成本遠高於核電,若未能妥善控制,「調漲電價」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二、供電穩定性降低,備轉容量成壓力:核能具備「高基載」以及「運轉穩定」特性,不易受到氣候或瞬間需求干擾,然而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容易受到間歇性影響,如颱風風力過強會帶來綠電設施破壞,太陽能唯有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能發電;風力發電在強風超過設定時,風扇就會自動鎖定,無法再行運轉,因此綠電電源上,必須再行搭配天然氣或燃煤火力發電為備援。

充分的「電網」以及「儲能」系統來調節,才能避免電力供應不足,以及降低頻繁的跳電或停電發生,但也暴露出綠電能源系統面臨不完善下,必須要另外提供備援,因此增加發電成本。半導體與科技廠商高度依賴「低碳」、「穩定」的電力供應。供電不穩定,對於半導體、電動車、封裝精密製造以及AI伺服器等科技製造業,造成極大的生產線風險,進而增加了產品的不良率。

三、儲能系統、智慧電網建設的預算補助增加:為配合電網升級、天然氣接收站以及燃氣電廠的轉型建置,發電成本因此大幅增加,也引發全民買單的疑慮。「充分穩定電力」與「低廉的電價成本」,本就是製造業在台投資的先決條件。高科技產業鏈需要一個低碳、穩定與經濟實惠的電力供應環境,因為昂貴的能源成本,將影響市場的投資意願與經貿競爭力。

專欄作家 李振麟

學歷:美國德州 Dallas Baptist University 財務金融碩士、國際貿易碩士
經歷:合順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德國KME台灣代表、中華亞太關懷交流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外勤記者協會顧問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