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熱潮到現實考驗:業界在巨額期望下艱難前行

國際視野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投資者疑問聲不斷:「AI何時才能真正創造收益?」

開放AI選擇與微軟結束合作,轉型營利企業

多數企業表示AI導入尚未帶來顯著營收效益

專家也指出,AI仍處於發展初期的負值階段,市場對泡沫憂慮日益升溫

圖=Unsplash

文:金洪基

人工智慧(AI)被寄予厚望,未來有望帶來巨額收益,各種「美好承諾」仍充斥市場。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均透過天文數字規模的AI基金參與這股熱潮。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實現這些承諾的壓力也日益沉重,甚至出現「AI泡沫」的憂慮,使得即便是樂觀論者也不免感到焦慮。

儘管如此,AI對改善人類生活的遠大願景依舊存在。例如,有觀點認為AI可望治療癌症、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甚至讓全世界人民致富。對此,也有人批評這些說法過度誇大或屬於宣傳噱頭。要反駁這類批評,就必須有可驗證的AI成果與效益作為佐證。

尤其是在矽谷等AI重鎮,業界投入巨額資金、人才與熱情以推動技術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擔憂也日益升高,認為「泡沫正逐步膨脹」。有專家警告,如果AI最終未達預期、違背承諾,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政府以及社會整體造成重大衝擊。

面對壓力,AI業界反而加速技術創新與投資,手段多樣,涵蓋天文數字投資、收購合併等,以期快速實現技術突破與市場佔位。

開放AI與微軟結盟變局:簽署MOU推動營利化轉型

最戲劇性的案例當屬開放AI(OpenAI)。該公司不惜與創業夥伴分道揚鑣,將原本以非營利理念創立的組織,轉型為營利企業,並積極尋求巨額投資。上週,開放AI甚至實質終止了與創業初期共同支持的長期合作夥伴微軟的合作關係,取而代之的是簽署一份針對營利企業架構調整的MOU。

此舉對雙方而言,都是因應近期快速變化的科技產業環境所做的策略調整。對開放AI而言更具迫切性:雖然透過生成式AI點燃了市場熱潮,但面對「AI泡沫」的疑慮,公司亟需迅速從AI業務中創造收益。此外,軟銀(SoftBank)的投資承諾似乎也未完全順利到位。

開放AI早已計畫營利化,但與微軟原先簽訂的非營利條件合約成為障礙。雙方因此在合作過程中多次出現拉扯與摩擦,最終簽署了允許開放AI營利化的備忘錄。雖然該MOU本身並無法律約束力,但開放AI表示,將積極推動最終合約,確定營利化轉型的條款。

業界認為,開放AI與微軟的這一動作背後,反映出對「可落地AI願景」的不安與信任交錯。部分業界人士指出,從投資、基礎建設到市場走向,存在大量對AI願景的過度宣傳與炒作。

近期,Meta以億美元薪資條件挖角AI人才的事件,更引發相關討論。此事件顯示,對熟練AI研究人員提供「九位數」(億美元級)薪酬方案,正逐漸成為大型科技公司的慣例。

圖=Pixabay

AI耗能驚人:電力與冷卻用水問題引發爭議

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AI泡沫論者」指出,AI對能源的過度消耗或可能降低生產力,甚至提出「AI無用論」。事實上,AI在推理與學習等運算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已成共識。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告,美國僅運行AI系統,便可能消耗相當於全國22%家庭用電的電量。

AI數據中心在系統冷卻上也需大量使用淡水。一項研究指出,使用ChatGPT生成一封100字的電子郵件,約消耗16.9盎司(約570毫升)生水,相當於三瓶水的用量。2024年第2季,數據中心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拉動效應甚至超過消費支出。

然而,企業與投資者對AI熱情高漲之際,實際應用與效果卻仍有限。根據3月麥肯錫報告,約71%的企業已使用生成式AI,但超過八成表示「對收益未產生實質影響」。部分企業原本希望AI填補人力缺口而裁員,卻不得不重新招聘。

即便如此,若大型科技公司減少對AI的投資與支出,半導體巨頭NVIDIA可能面臨高達40%的營收損失。NVIDIA供應全球90%以上生成式AI開發所需的GPU與AI晶片,其命運與AI熱潮息息相關。股市同樣受影響:NVIDIA目前占S&P 500指數7%,全球股市約3%,一旦公司衰落或股價暴跌,對全球市場的衝擊將難以估量。

AI樂觀論仍具影響力,業界描繪光明前景

儘管存在各種質疑聲浪,AI樂觀論目前仍占主導地位。金融科技公司Apex FinTech Solutions向《大西洋月刊》表示:「股市高度依賴對AI的期待。持樂觀態度的CEO與技術專家仍堅信,AI將帶來巨大的投資價值。」

推動AI熱潮的科技企業仍充滿信心。以埃隆·馬斯克為例,他曾多次在X(前Twitter)上表示,AI將不僅實現基本收入,還可能帶來普遍高收入;每個人都能享有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食品、住房及交通。他堅信,AI將實現可持續的富裕社會。

開放AI前成員、Anthropic創辦人達里奧·阿莫代(Dario Amodei)同樣持樂觀態度,認為AI最終可能「根治大部分癌症」。

然而,AI生態系統正逐漸集中於少數大型科技公司。這些企業的成長相互依賴,尤其是AI投資。以AI相關大盤股為例,七家企業總市值已占S&P 500的35%。根據企業公告,微軟、Meta、亞馬遜、Alphabet及特斯拉等公司購買NVIDIA的AI晶片,佔其營收超過40%。今年,這些大廠在AI領域的投資總額預計超過4,000億美元。

這些大型科技公司透過AI投資,已開始產生實質收益。《彭博資訊》指出:「以Oracle為例,近期AI帶來的收益推動了爆發性業績增長。員工招募已趨緩,公司正全力專注於提升AI生產力。」

專家觀點分歧:企業AI導入仍處於初期階段

儘管部分觀點樂觀,仍有專家保持謹慎態度。斯坦福大學著名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在接受《Axios》採訪時表示:「目前仍處於無法保證結果的初期階段。AI正處於J曲線的起點,即仍在負值區間,需要觀察。」

以《區塊鏈革命》等著作聞名的布林約爾松教授指出,「受限於長期(類比)慣例的企業,在導入AI技術上仍面臨困難,但一旦掌握技術,導入將加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AI所描繪的願景與承諾非常龐大」。其成敗不僅涉及數兆美元的投資成本、巨量能源消耗,也與市場走向緊密相關。隨之而來的,是企業與投資者對必須盡快從AI中創造收益的巨大壓力。

此前,開放AI(OpenAI)為追求營利化,歷經兩年持續努力,甚至與埃隆·馬斯克進行法律訴訟,並艱難化解與微軟的合作摩擦。若此次與微軟的夥伴關係解除,開放AI計畫透過與Oracle、軟銀合作,在美國全境建設總規模高達5,000億美元的「StarGate計畫」,以實現其AI烏托邦願景。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