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徵收高關稅對台灣的衝擊

熱門票選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李振麟

台灣中小企業的特質,可從強大的「研發創新」與面對逆境的能力中顯現出來,雖然美國的關稅制度對部分產業造成衝擊壓力,但只要持續導入「新科技」與「AI智慧化」研發轉型,仍能夠維持市場競爭動能。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商品以二十%進口關稅徵收,執行時間自二○二五年八月七日起開始生效,此舉代表美國政府對於台灣商品的關稅稅率敲定。美方對於一百五十個貿易夥伴國推動互惠關稅框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經貿收入」來增強經濟實力,以及解決國內財政赤字,然而關稅帶動「國內基本物價上漲」、「消費性商品通膨回升」、「部分供應鏈中斷」、「市場消費力道減弱」,甚至於「停滯性通膨」陰影籠罩,對於美國百姓與世界經濟後續衝擊影響,完全視而不見與不在評估範圍內。

全球產業鏈進入新的整合模式

今日所公布的「關稅稅率」,適用於所有對美進口商品,美方認為這是長期處於貿易逆差下的對等調整,以解決長年不公的貿易行為,並更進一步保護國家安全,以及本土製造業思維下推動的新經貿策略《讓美國再次偉大》。然而,如此一來,將刺激各國經濟體的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全球產業鏈將進入一個新的整合模式。

美國的關稅稅率政策,凸顯出政府未來的政治運作,仍將繼續藉由貿易手段,作為影響全球經濟的戰略工具之一。如今這項政策的有效性與發展,已受到各國所關切,對於台灣產業的後續影響層面,仍尚需觀察。

前可以預測,未來美國通膨數據將高於預期,市場擔憂「聯準會Fed」降息決策是否因此調整。在美元升值下,台幣匯率面臨沉重貶值壓力之際,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逐漸又來到三十元範圍作收。另一方面,美方在關稅政策推動下,經營成本增加,也可能將直接影響出口貿易,削弱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目前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其僅次於中國大陸,主要以「機械」、「鋼鋁製品」、「家電」、「塑化」以及「傳產製品」等影響較大,評估金額將可能超過七百至一千億美元以上。對於規模小以及平日就已微薄利潤經營的中小企業而言,將很難再去承受額外的關稅成本,因此被迫轉移到新市場或減少對美出貨,或不幸因此走向關廠一途。

科技產業置入AI智能 以維持其競爭力

科技產業雖然高階晶片為美方高度依賴,但美國進口商將可能要求台廠分擔關稅成本。關稅公布後,影響製造業成本,若無法轉嫁情況下,企業勢必面臨減少產量與海外接單,並同步衝擊就業市場。根據經濟部訊息,其中以「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等台灣三大出口產品,直接受到衝擊影響。

台灣科技大廠對美出口,以「高階伺服器」與「零組件」等產品比率較高,也是「輝達NVIDIA」、「超微AMD」與「蘋果Apple」的重要供應鏈來源。一旦被課徵高關稅將衝擊美國自身產業,唯有置入AI智能與新科技的附加功能應用,才能維持其競爭力。

近年來,知名半導體大廠「蔡司Zeiss」深耕台灣並建立五大事業體,看準台灣技術人才潛力,以及深厚的科技研發能力,採以「創新研發」為核心,並串聯「技術交流」、「研發合作」與「人才培育」為目標,打造一個融合本土優勢條件與全球視野的人才體系,在產、官、學界各方合作下,共同推動跨區域整合,強化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領導地位。

傳統產業在投資與人事成本增加下,壓縮企業獲利,以及被迫轉移至海外新消費市場,甚至於是否帶給台灣零組件廠的出走壓力,一切仍有待觀察。然而關稅政策下,即使是東南亞、印度或東歐等國,皆無一倖免,外移也可能面臨更多當地的經營成本支出。

同樣觀察到,美國當地製造業生產支出,受到來自於各國貿易夥伴的原材料與零組件成本增加,本土製造業的基本零關稅優勢,也將被進口材料成本相抵扣,不僅企業獲利壓縮,美國商品也因此失去海外市場競爭力,如此一來全球經濟體根本就沒有一處安全可言。

專欄作家 李振麟

學歷:美國德州 Dallas Baptist University 財務金融碩士、國際貿易碩士
經歷:合順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德國KME台灣代表、中華亞太關懷交流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外勤記者協會顧問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