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永續韌性轉型與環境適應性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李振麟

長年以來,「台灣企業」一直是國家經濟強而有力的後盾,台灣中小企業的特質,可從強大的「研發創新」與面對逆境的能力中顯現出來,即使受到大環境的劣勢衝擊,仍能迅速調整面對困境。雖然目前美國的關稅制度對於部分產業造成衝擊壓力,只要產業持續導入「新科技」與「AI智慧化」研發轉型,還是能夠維持市場競爭動能。

「匯率」是台灣產業對外競爭條件之一,即使全球走向「去美元」化,並帶動美元走弱,中央銀行適時貨幣調整,對於維持產業出口競爭力,仍有其必要性。在營運資金上,買賣資金貨幣運用,更應該思考以歐元、日圓與人民幣等資產,作為分散美元風險策略之一。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化,二○三○年全球減碳挑戰,更是攸關於台灣產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分水嶺,即使美國因為政治局勢改變,退出氣候協定,然而致力成為全球低碳轉型典範,才能掌握未來的綠色商機領頭話語權。

面對國際局勢,除了創新研發外,還要積極拓展人力資源,打造出一個更有韌性的經商環境,除了半導體產業外,更應該要致力於AI商品應用生活化,因為在全球保護主義與貿易壁壘逐漸升溫之際,各國的經貿發展將更趨於嚴峻,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或先進經濟體,幾乎都無一倖免,唯有「創新、研發」才有機會走出新格局。

美國推動關稅政策,已造成全球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壓力與不確定經濟風暴,企業也逐漸體會到單一生產基地所帶來的高度風險。如今美方關稅政策,也同步促使製造業重新思考與檢視全球布局的營運策略是否正確?是否回流母國或轉向其他低風險地區設廠,以降低潛在性的貿易摩擦或營運障礙。

再創台灣產業經濟奇蹟

在今日能源、勞動力與運輸成本逐漸增加下,企業回流更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縮短物流距離,以及強化品質控制的經營策略,推動在地生產再行搭配政府所提供的「稅賦優惠」與「創新研發」補助,更有機會朝向良性的周邊產業再投資循環建設,未來AI科技智慧之島也將能實現。

台灣隸屬於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重要環節,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不確定,「轉回本土、分散風險」將可成為思考方向之一,同時在AI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與自動化生產技術應用下,數位科技將回流的製造業,打造出智慧生產線的有利條件,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能讓產品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未來半年,全球經商大環境充滿許多不確定性,結構上產業界的投資趨向保守,消費市場緩慢修正,製造業可望致力於「綠能創新研發」與「自動化發展」。在降低成本控管以及減少不良品策略下,將有助於減少高關稅所帶來的衝擊影響,也不再依賴過往「低價勞力」競爭模式。而且在政府的土地、人才與獎勵投資政策下,可望加速產業聚落重建以及智慧商品導入,為回流的製造業打造堅實基礎。

一個嶄新格局的產業環境風貌下,將有利於企業掌握供應鏈自主與科技優勢,才能在競爭的國際市場中克服困難、化險為夷,開創出新的智慧產業商機。

專欄作家 李振麟

學歷:美國德州 Dallas Baptist University 財務金融碩士、國際貿易碩士
經歷:合順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德國KME台灣代表、中華亞太關懷交流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外勤記者協會顧問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