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CEDAW核心精神 以實際行動引領殯葬產業邁向性別平權
文/劉正廷
在性別平權日益受重視的當下,喪禮作為人生最後的重要儀式,更應彰顯尊重與平等。然而,傳統殯葬文化中仍存在性別刻板習俗,限制了家屬的情感表達與角色參與。弘願禮儀以「人文關懷.生命禮儀」為宗旨,積極落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 精神,率先將性別平等導入喪葬文化。透過儀節改革、用語更新、專業分工與教育推廣,弘願禮儀展現出新世代生命禮儀的典範,讓愛與尊重回歸情感本質,突破性別侷限。
打破傳統框架 讓情感回歸本質
在傳統社會中,喪禮中的捧斗、主祭或封釘等角色往往由男性承擔,這不僅是儀式的規範,更是父權價值深植於日常文化的象徵。然而,這樣的安排在不知不覺中,常限制了家屬的情感表達,使女性、子女或其他親密關係者被排除在關鍵角色之外。弘願禮儀長期關注這樣的不平等,並以「情感比性別更重要」為理念,協助家屬突破傳統框架,讓儀式真正回到告別的核心。
近期由弘願禮儀承接的多起案例,正展現出這項理念的實踐價值。例如,有家庭選擇讓最受奶奶疼愛的孫女站上主祭位置,這不只是角色的轉換,更是家屬對「誰最能代表情感」的重新思考。另有一位妹妹在哥哥的告別式中勇敢承擔主祭,她的身影不僅是對兄長的感恩,更讓在場親友感受到,女性角色同樣能承載厚重的家族情感。而在傳統觀念深厚的客家庄,家屬突破「必須由男性長孫主導」的規範,讓女兒承擔捧斗與封釘。當司儀向在場來賓說明「封釘象徵家族興旺,而非侷限於生男丁」時,整場儀式更成為一堂生動的性別平等教育課。
這些案例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讓女性或非長孫角色站上儀式舞台,而在於它們向社會傳遞一個清晰訊息:生命禮儀的核心是愛與情感,而非血緣排序或性別框架。當這種新價值被逐步實踐並獲得親友認同,傳統文化的意義也隨之被重新定義。喪禮不再只是形式上的延續,而是成為彰顯平等與尊重的社會教育現場,讓家屬在悲痛中同時感受到文化進步所帶來的安慰與力量。
改革喪葬用語 讓文字成為平權的橋樑
推動性別平等,不僅是誰能站上儀式舞台,更在於日常細節的改變,尤其是語言。語言不只是工具,它深刻影響著我們對角色與價值的理解。在喪葬文化中,訃聞、碑文等文字,承載著對逝者的最後書寫,也默默反映著家族的倫理秩序與性別觀念。弘願禮儀意識到文字的力量,因此率先推動文書用語的性別友善改革,讓語言能真正回應情感與平等。
以訃聞為例,過去的「未亡人」一詞,暗示女性「尚未隨夫而亡」,帶有從屬意味。弘願禮儀改以「護喪妻」取代,突顯妻子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守護與陪伴,將壓抑的詞彙轉化為溫柔而堅定的角色。聯絡人設計上,也不再僅限於兒子,女兒同樣能被列入,以彰顯「盡孝」是子女共同的責任,而非性別的專屬義務。碑文更是家族文化的縮影。傳統上常見的「男一大房」將血脈延續侷限於男性,而弘願禮儀則改用「陽上子孫」,強調所有子女皆是家族一部分,無論性別都同樣承載延續與追思的責任。碑文因此不只是紀念,更成為象徵平權的文化標誌。
這些看似細微卻意義深遠的調整,逐步改變了人們在最莊嚴時刻的思維。當文字從限制走向包容,不僅能療癒家屬的悲痛,更潛移默化地教育在場的每一個人:家族的傳承不在於性別,而在於彼此間的愛與責任。於是,生命禮儀不再只是告別,而成為推動平權的一種文化實踐。
與政策接軌 深化教育與社會影響
弘願禮儀推動性別平等,不僅止於服務現場,更進一步與政策接軌,將理念轉化為長遠的社會教育。經由參與政府舉辦的性別平等研習課程,持續自我檢視並精進,確保服務符合《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 精神,並為殯葬流程注入更具前瞻性的思維。
同時,弘願禮儀善於將艱澀的政策語言化為大眾能理解的故事。藉由官網文章、案例分享與CEDAW教材連結,他們讓家屬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平權價值,以具體改變讓平等在悲傷時刻化為真切的安慰。弘願禮儀更強調,推動性別平等並非一場單次的改革,而是一個持續的文化轉型。每一場告別式、每一次公開案例的分享,都是一次社會教育的契機。這些儀式中不僅凝聚了家族的哀思,也潛移默化地向所有參與者傳遞出「性別不應成為限制」的訊息。
在未來,弘願禮儀將持續秉持「人文關懷.生命禮儀」的精神,推動更多元、更平等、更具包容性的生命文化,讓每一場告別都能成為尊重個人意願、彰顯社會進步的最佳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