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環城
從防疫模範生,變成疫情重災區的台灣,疫情至今毫無趨緩之趨勢,這波疫情可能會衝擊台灣百業經濟,自然受到國際媒體關注,紛紛派員來台採訪,其中最被議論與質疑的是台灣有錢卻買不到疫苗?是否受政治因素干擾?還是執政黨過於自滿所致?是民眾關注的焦點。
疫情專家指出,台灣之前因防疫成功,反而毫無受到疫情衝擊歷練,民眾對變種病毒的認識不夠,加上防疫政策沒有跟著改變,讓自己處於險境而不自知,執政黨也因而得意太早而自滿。想讓這波疫情減緩,只能靠全面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卻發生疫苗供應緩慢問題,再度扯上兩岸的政治攻防戰。執政黨在國際搶購疫苗過程中,最受民眾關注的是買德國BNT疫苗,必須經過他們在港澳台總代理的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洽購,擺明無法直接給我們疫苗。
如果在商言商,這項買賣必須經過中國上海應該是基本的商務邏輯。然而,總統府發言人在推特PO文表示,台灣取疫苗進度被拖慢是由於中國干擾?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在臉書上表示,德國政府曾努力協調台灣與德國BNT藥廠之間的疫苗購買協定溝通,但是,私人商業行為並非在德國政府的掌控下為由,雙方很難達成共識。
事後民眾引發「疫苗換晶片」的思路,甚至喊出抵制不買德國雙B等汽車報復,但是「晶片換疫苗」仍然是為私人的商業行為,且涉及整體供應鏈,相信雙方政府能做的只能盡力協調。其實,德國是COVAX計畫中第二大國際捐款國,而台灣透過這項計畫,已自費購得60萬劑AZ疫苗。中央疫情中心總指揮官陳時中,在新聞發佈會上還特別向德國表示感謝,在購買BNT疫苗上給予極大協助。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日前再次譴責中國外交部、國台辦等單位,多次發表不實言論,企圖製造台灣社會矛盾,並干預台灣疫苗採購程式。不過,執政黨對採購德國BNT疫苗應該心知肚明,政治歸政治、商業歸商業,不必要再消耗嚴峻的防疫工作與時間,失去的是民眾的寶貴生命、財產的損失、國際的顏面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