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業的機會與挑戰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5
(1)

文‧李振麟

長年以「出口」為主的台灣,「非鐵金屬穩定供應」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生產製造成本與市場競爭力,台灣本身缺乏金屬礦藏,因此對外依賴性高,唯有與礦產國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研發「再生金屬技術」以提升自給率,對於產業長期發展極為重要。在工業史上,「金屬礦物資源」本就是產業創新和科技文明進步的驅動力,隨著世界潮流邁向淨零減碳趨勢,這些礦產資源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卻也出現了潛在性爭奪風險。

面對全球走向綠色轉型浪潮,金屬礦產資源需求增加,在供應鏈不穩定情況下,將不斷出現「人權傷害問題」、「環境生態破壞」與「地緣政治衝突」等不幸事件、但也為投資者創造新的金融收入機會。這種重大挑戰,不僅是金屬礦產材料的重新洗盤、投資資金的槓桿運用,更是人性道德價值上的嚴肅挑戰問題。

在淨零碳排與高科技發展趨勢下,非鐵金屬如鋁、銅、鎳、錫、鋰、鈷、稀土等,扮演著關鍵性角色。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二○三○年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發展下,對於金屬礦產的消費需求將呈現倍數成長,台灣並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進口」成為主要的礦產資源窗口。

創新研發、轉型與國際間合作  在金屬戰局中突破關卡

在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下,台灣勢必面臨幾項挑戰:

一、供應鏈斷鏈風險,影響製造業原料取得。

二、金屬成本價格波動,降低產業競爭力。

三、產業升級受限,缺乏自主性金屬材料研發回收再利用,高端製造業上游環節難以掌握。

儘管台灣處於礦產資源劣勢,但仍有機會,在這場金屬戰局中找到突破關卡,關鍵就在於創新研發、轉型以及與國際間合作:

一、建立起「關鍵金屬回收經濟」:在資源缺乏下,鼓勵企業導入「綠色供應鏈」,從「循環經濟」切入,透過電子廢料回收技術,推動工業資源再利用,如銅渣、鋁灰等資源回收處理,以及大量電子產品的稀有金屬回收,為台灣產業建立資源供應鏈。

二、擴大「金屬材料研發風潮」:強化學校、工研院與金屬中心等技術投入,發展高性能合金材料(鎂鋁合金、鎳鈷超合金)、次世代電池材料(固態電池材料)以及降低稀土技術,減少對單一金屬材料依賴性,不僅掌握新材料技術,還能創造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產業材料主權」控制機制:強化「材料主權」持有,進而加強台灣本地製程研發能力(如粉末冶金、化學精煉)

四、建立「戰略儲備制度」:建立關鍵性金屬資源戰略儲備機制(如銅、鋰、鈷、鎳等),對於再生金屬產業與高端材料研發提供稅賦獎勵優惠,透過區域性合作組織,加入金屬供應聯盟。

「非鐵金屬」與「關鍵性材料」爭奪戰,不僅是現代化的資源戰爭,更是技術、策略以及國家經濟產業的管理實力,只要朝向「創新研發」、「資源整合」、「強化國際間合作」與「再生能源技術提升」,才能有效活絡礦產資源應變能力,台灣才有機會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創造出價值無限的寶島科技奇蹟。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5 / 5. 評分人數 1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