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上半年,台灣經濟交出令人稱羨的成績單:第一季GDP年增率五.四八%,第二季更躍升至七.九六%,經季節調整後年率更高達十二.八九%。這份表現看似風光,實則暗藏結構性脆弱。
文/前台經院長 林建甫教授
民間消費增幅不到一%,國內消費幾近停滯,消費者將可支配所得大量用於海外旅遊而非本地商品與服務。這意味著,一旦外部需求降溫,台灣經濟將暴露在內需孱弱的現實中。所謂「榮景」,若缺乏廣泛且穩固的消費支撐,只是依附在國際訂單上的暫時繁華。政策若仍沉浸於數據表面的光彩,而忽視結構性補強,後果將不堪設想。
缺乏產業多元化佈局 可能加劇風險
上半年資本形成維持高增,第一季年增十五.九八%,第二季雖降至五.五六%仍屬高位,企業積極投資半導體先進製程、AI伺服器、雲端基礎設施等領域。資本設備進口增幅第一季達七三.五一%,第二季仍有五十%以上。然而,這股熱潮高度集中於特定科技產業鏈,缺乏產業多元化佈局,讓經濟暴露在單一產業周期與地緣政治衝擊下。一旦美中科技戰火延燒或供應鏈被迫重組,投資報酬恐瞬間化為泡影。台灣長期以來的產業政策偏向「順勢加碼強項」,卻忽略了「預防性分散風險」,這種策略短期或許能衝高數據,長期卻可能釀成經濟硬著陸的陷阱。
外需是上半年經濟的最大推手,第二季商品及服務輸出年增率高達三五.一○%,受惠於AI與高效運算需求,以及美國延後對等關稅實施所引發的備貨潮。然而,這種由政策時點催化的榮景難以持續,下半年缺乏同等誘因,出口增速勢必回落。
主計總處預估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僅增約一%,全年為三.一○%。全球貿易量成長率被下修至一.七%,加上美方若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將AI伺服器、晶片納入國安課稅範圍,台灣電子供應鏈將首當其衝。出口過度集中於單一技術優勢,看似銳利,卻像刀鋒上的舞蹈,任何外力震動都可能令其失衡。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 是台灣當前的挑戰
再來最大的危機是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讓台灣要被課二十%還要加上原來最惠國的N%關稅。雖是政府說還要談,還沒定案,但能否改變並不樂觀。整體稅率高於貿易對手日韓的天花板價十五%,對毛利僅三%至四%的傳統產業形成沉重打擊。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出口美國的廠商可能被迫降價、轉單,甚至失去訂單。
這並非單一關稅事件,而是全球貿易格局由自由走向保護、由市場規則走向國安邏輯的轉折點。過去三十年的外貿優勢建立在WTO與多邊協定基礎上,如今這層保護網正在迅速消失。台灣長期依賴代工、缺乏國際品牌與通路,一旦成本優勢被關稅侵蝕,所謂的「出口強國」地位將岌岌可危。如果政策仍寄望於談判緩衝,而不正面啟動產業重構,未來的衝擊只會更猛烈。
川普式對等關稅並非經濟理性,而是懲罰性的供應鏈重塑。台灣若被迫在雙邊談判中孤軍奮戰,唯一的生路是加快轉型。傳統產業須以智慧製造、數位化提升附加價值,高科技產業則需提前布局多元市場,減少對單一出口地依賴。政府應成立跨部會「全球貿易戰略應變中心」,整合外交、經濟與國安資源,提供企業即時風險評估與市場策略指引。更重要的是,必須同步強化內需,以免外部環境一旦逆轉,經濟曲線瞬間下墜。
台灣當前的挑戰,不是如何在短期維持高增長,而是如何在全球經濟寒潮來臨前,完成結構性防護與升級。否則,今日的榮景,將成為明日最令人懷念的往事。政府若仍沉迷於粉飾數據、延緩改革,將會把整個國家推向不可逆的衰退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