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現代醫學的「動力」—公共衛生系統也走向「AI 智能化」

全國話題 國民黨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1
(1)

WHO與CEPI探索以AI應對疫情及基層醫療創新AI角色擴大,提升公共衛生公平性與基層醫療創新

「AI不再是醫療輔助技術,而是必要基礎設施」

文:金藝智

疫情後,全球衛生策略的核心關鍵詞是人工智慧(AI)。從加速疫苗研發的研究引擎,到支援結核病與視網膜病變等基礎醫療的工具,AI正重塑公共衛生的格局。

17日於韓國舉行的世界生物高峰會上,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醫療公平性的重要性,而全球疫苗創新聯盟(CEPI)則聚焦於超高速疫苗開發平台,展現了AI引領下全球衛生範式的變革。

人工智慧在基層醫療展現潛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國際合作官朴基東(音)表示,「AI的真正潛力,並非體現在尖端醫院,而是在基層醫療現場。」用於結核病早期診斷的行動式X光與AI判讀系統便是代表案例。醫護人員透過行動裝置拍攝影像,AI即時分析,迅速辨識患者。

同樣原理亦適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患者拍攝的眼部照片由AI判讀,高風險群可被及早篩出,即使在專科醫師短缺的地區,也能提前接受治療。朴基東強調,「AI是拓展醫療可及性、提升公共衛生公平性的關鍵。」

瞄準超高速疫苗研發的全球AI平台

全球疫苗創新聯盟(CEPI)推出「Disease X引擎」,提出疫情應對策略,目標將疫苗研發周期縮短至100天以內。CEPI首席負責人紐頓·瓦霍梅表示,「AI將成為研究者的虛擬同伴,從基因分析到臨床試驗設計,整個過程都將數位化。」

此引擎連結全球超級運算中心,各國能共享資料並快速交換研究成果。韓國也在評估將次世代超級電腦與疾病管理署相結合的方案。CEPI推動的「AI工廠」模式,既保障各國資料主權,又實現全球合作。

資料與基礎建設:公共衛生的新競爭

隨著人工智慧(AI)成為公共衛生的核心基礎建設,國際治理討論也正在加速。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應將患者、醫療機構與藥品資料建構為公共財,建立跨國共享體系。然而,各國法律與標準不同,確保互通性並非易事。專家將此比喻為航空交通規範:開放「空中通道」,同時制定國際規則以避免碰撞。

疫情後,衛生策略正逐漸演變為資訊技術(IT)基礎建設的競爭。沒有超級運算、雲端與AI平台,疫苗研發與感染病應對幾乎不可想像。公共衛生的主導權,已不僅取決於醫學知識,也取決於IT能力。

專家一致認為,「AI不再是輔助技術,而是必要基礎設施。」未來,若國際社會正式將AI視為公共財,將在疫情應對及縮小國際衛生差距上扮演關鍵角色。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1 / 5. 評分人數 1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