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由前立委鄭麗文以約6.5萬票、50.15%得票率當選主席,成為黨內直選機制下又一位新任黨魁。這場選舉在黨內外都引起高度關注:它既象徵國民黨內反思與世代更替的可能,也把一批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放大到檯面上。就國內政治局勢角度觀察,鄭麗文上任後立刻面臨的,是一個「整合、募款、戰術與形象管理」的混合考驗。
當選意義:改革話語與戰鬥形象的雙重資本
此次鄭麗文在競選中強調改革與重振國民黨,並以較為直接、戰鬥性的語言吸引黨內不同派系的目光,最終獲得勝利,可以說是一場打破傳統組織的華麗勝選。國際媒體把她描述為「有戰鬥力且敢說敢做」的人物,這對於長期被批評為循環保守、組織僵化的國民黨來說,無疑是一項寶貴資源。期待她的個人風格在未來能為國民黨帶來更多媒體聲量、以便在面對民進黨時,形成更強的在野監督與攻防節奏。
然而,鄭麗文正式接任後,最先要解決的仍是派系整合、募款能力、組織運作的三大黨內問題。
國民黨內派系長期割裂,地方勢力、資深系與網路戰鬥派各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鄭麗文若想把黨打造為 2026 年縣市長選戰與 2028 年總統大選的贏家,首要任務是把派系的利益、資源與人脈納入共同競選機制,而非以人事清洗換取短期忠誠。從過去幾次黨內更迭來看,領導者若一上任便採取「當選即清盤」的作法,會導致基層怨怼、組織動能流失,選舉動員反而受損。這一點在即將到來的2026地方選舉尤為關鍵。
其次,國民黨仍舊面臨財務壓力與募款結構老化的問題,若在短期內無法有效恢復地方黨部與企業界的捐獻動能,黨的組織競爭力將大打折扣。鄭麗文需要推出具體的募款機制與透明財務管理,並與地方首長建立分工合作的選戰資金調度網絡,避免「中央喊了、地方忙了、錢不到位」的窘境。
接著,便是組織運作與人才培育,2026年的縣市長選舉是對鄭麗文領導力的首場考驗,也是2028年總統戰場的預演。黨內需要快速建立專業的選戰中樞、數據驅動的選民分析與在地執行力;更關鍵的是,必須從基層與青年世代中培養可用的人才與候選人池,相較於早已開始布局的民進黨,如何同時展現「戰略眼光」與「執行細節能力」更是鄭麗文的重要課題。
除此之外,在執政黨與在野黨的互動上,鄭麗文也面臨如何在常態性監督與建設性競合之間取得平衡。若採用過度對立的路線,短期可收視覺效果,卻可能讓中間選民退避;反之,過度妥協則可能導致黨內保守派與基層的不滿。如何建立一套「清楚可執行、且能向社會大眾說明的政策主張」,以強化國民黨在施政能力與政策替代方案上的可信度,還是後續重要關鍵。
鄭麗文的勝選,傳遞出國民黨基層期待重振旗鼓的明確訊號,她的戰鬥力與改革話語是黨重生的可用資源,但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黨內和解與制度修復之上。若她能以寬容而務實的組織政治換取長期動能,那麼國民黨才能在2026 的地方選戰與2028的總統大選中,真正從候選人形象轉化為同時具備組織力與政策力的在野替代方案,也才能將認同由黨員擴及一般民眾,帶領國民黨2028重返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