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風災:人,是台灣最堅韌的風景。 一切會變好,我們都在

全國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劉虹君

風停了,但雨的痕跡還留在山裡。
溪水沖刷過的村落、被泥覆蓋的道路、散落一地的屋瓦與記憶。
然而,在那些滿是灰色的畫面裡,我看見了一抹抹閃亮的光——那是人心的顏色。

災情一出,全台各地的救援車輛自發性開往花蓮。
沒有命令,沒有號召,只有一個念頭:「我們要去幫忙。」
消防隊、義消、山難救助協會、醫療隊、工程車隊、志工團體,
一輛接著一輛,從北到南、從城市到山區,陸續湧入災區。

有人揮著鏟子清泥,有人開著怪手疏通道路;
有人在臨時廚房煮湯,有人搬運物資進村。
那一幕幕畫面,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靜默的行動;
沒有被安排的劇本,卻是真實且深刻的溫暖。
他們的身影,在泥濘與瓦礫之間,拼湊出「希望」兩個字。
風能摧毀家園,但摧不毀人們彼此互助的力量。

這場風災,揭開了防災的新格局。
無人機團隊在災後第一時間抵達光復鄉,
9月30日便率先展開大範圍空拍與即時影像回傳,協助縣府掌握堤防受損、水流變化與村落受災範圍。
透過高空偵察,社會處、環保局等單位能即時調整救援策略,讓復原與清理工作更加精準有效。
科技的加入,讓救災不僅更快,也更有方向。

在地面上,化學兵部隊與無人機團隊並肩作業,噴灑消毒藥水、清除泥濘,確保受災區域的公共環境安全。
科技的眼,與人的心,在現場交會;
這是花蓮重生的起點,一場人與科技共同書寫的韌性篇章。

還有一群外國朋友,他們用不同語言,卻說著同樣的關心。
有人旅居台灣多年,有人臨時加入志工行列,
有人在現場搬運物資,也有人在線上發起募捐。
他們微笑的說:「這裡不只是你們的家,也是我們的家。」

在花蓮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聽見一句句:「來,我幫你。」
有人跪在泥裡挖排水溝,有人端著熱湯給前線志工。
有人從外地趕來支援,有人默默清出別人家的門口。
在此刻,大家都是花蓮人。

在災難面前,山會崩,河會改道,但人心不會。
那雙願意扶起別人的手,比任何風景都更壯麗;那一句「沒事了,我們還在」,比任何山海都更深刻。

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只在七星潭的月牙海,
不只在太魯閣的斷崖間,
而是在每一個自發出動、無名無私的人身上。
他們用汗水與善意,為這座島嶼畫出最動人的顏色。

當陽光再次穿過雲層,
花蓮的山會再青、海會再藍,
而那些在人與人之間流動的溫度,將成為這片土地最永恆的風景。

一切會變好,我們都在。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