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飲食3.0 越營養、越生病?!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挑戰營養學的迷信與利益糾葛

文/邱文通

《救命飲食3.0》的作者坎貝爾博士以四十年實證,挑戰營養學的迷信與利益糾葛,揭示「全食物‧植物性」飲食能預防、甚至逆轉疾病。這本書教我們重新理解「吃」的力量,從生病到自癒,從個人到地球,皆始於一餐之間。

當我們談健康,總以為問題出在運動量或基因,其實最被忽略的,是「吃」。越營養、越生病?坎貝爾博士直指我們的飲食盲點,強調真正決定健康的,不是某幾種「神奇營養素」,而是「全食物‧植物性」(WFPB)的飲食型態。

全食蔬食的底層邏輯觀

所謂「全食物」,不是只吃生食或把蔬果打成汁,而是盡量少加工、把天然食物的纖維、抗氧化物、多酚、複合碳水化合物與各種微量營養素一起吃下肚,讓身體在動態網絡中自行調節。研究顯示,偏向植物性的飲食與較高的抗體盛行率相關,可提升免疫表現;而在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腎臟病與多類癌症上,WFPB 往往比「單一營養補充」或「新科技解藥」更有效。

書中提醒,把健康寄託在蛋白粉、維他命錠或超級食物,常落入「簡化論」陷阱;真正有效的是整體餐盤的結構調整。換句話說,「吃對系統」比「補對成分」更重要。作者並非道德式的素食宣講,而是提出可驗證的科學路徑:少油、少鹽、少糖、少加工,主食回到全穀雜糧、豆類、蔬果與堅果種子,讓身體的自癒機制有材料、有環境,去修復慢性發炎與代謝失衡。就連面對病毒流行,作者也主張回到「基礎體質」的調整:降低易感、提升免疫,靠的仍是長期飲食結構。

營養誤區與權力網絡陷阱

為何明明有證據,社會仍反覆在「多肉多蛋白才健康」、「補某營養就能逆轉疾病」之間擺盪?作者追索營養史與醫學史,點出三個結構性誤區。

第一是「簡化論」:用單一變項解釋複雜系統,把食物拆成營養素,忽略共伴與拮抗效應,甚至讓補充劑取代食物本身。
第二是「權力迷霧」:產業、學術、政策之間的利益同盟,偏好可專利、可銷售、可做KPI的解方(藥物、補充品、加工品),卻忽略最具成本效益的生活型態醫療;醫師訓練中也鮮少有完整的營養學教育。
第三是「文化敘事」:把肉視為力量與地位的象徵,長年強化「動物性蛋白質=優質」的迷思,結果是蛋白質暴食、脂肪與膽固醇的錯位指控,以及對「植物性全餐」缺乏想像。

作者認為,營養不只是「降低風險」,在許多病症上甚至能「逆轉過程」。他以歷史研究與臨床證據說明,當我們把關注點從「切腫瘤、打一針、吞一顆」移回「吃一餐、吃一週、吃一生」,醫療的勝率與健康的可持續性才會真正上升。
面對讀者最常見的疑問:「有人吃很多肉也沒生病啊?」書中提醒,個案不是母群體,基因、年齡、活動量、社經條件、烹調方式都在背後交互作用;我們要看的,是長期、群體、機制一致的證據鏈。

從證據到餐桌的行動法

至於怎麼把觀念變落實在餐桌上?作者提出四個實作面向。
第一是餐盤重建:主食以全穀雜糧為基底(糙米、燕麥、薯類、雜豆),搭配大量多色蔬果與適量豆製品、堅果種子;把油當調味,不當熱量來源。
第二是廚房友善:以蒸、燉、烤、快炒取代油炸與厚奶油,少鹽少糖,學會用香料與酸度堆疊風味;外食時選「看得到原形」的料理。
第三是追數據不追潮:與其追逐最新超級食物,不如追蹤自己的指標(體重、腰圍、血壓、血脂、空腹血糖、睡眠與精神感受),以四到八週為一個評估週期,逐步微調。
第四是系統支持:把家人、同事、餐廳與社群拉進來,建立「一起吃得更好」的環境;學校、醫院、企業餐廳與政府採購,更可把「全食物蔬食」納入菜單標準,提高可近性與可負擔性。

作者也對常見爭議給出簡要指南,比如蛋白質夠不夠?以體重與活動量為基礎,豆類、全穀、堅果提供的胺基酸組合已足以滿足需求;鈣與鐵從哪來?深綠葉菜、豆類、強化植物奶與全穀皆為來源,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運動表現會不會掉?實證顯示,當總熱量、碳水比例與恢復做得好,耐力與恢復多能提升。

最後,作者把重點收束到「學術自由與公共政策」:若教育與科研評量繼續獎勵可專利的技術,而忽略「可複製的餐桌」,大眾就會被昂貴卻低效的方案綁架。真正的破壞式創新,是讓醫療與營養回歸證據、回到日常,讓每一餐都成為身體修復的材料與秩序。本文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出版資料
書名|救命飲食3.0.越營養,越生病?!:全食物蔬食在對抗病毒、逆轉疾病有驚人的好處!
原書名|The Future of Nutrition
作者|T. Colin Campbell, PhD(T‧柯林‧坎貝爾博士)、Nelson Disla(尼爾森‧迪斯拉)
譯者|邱文心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31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