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昆凌 博士
在台灣農業部於本月22日緊急宣布台灣出現本島史上第一例非洲豬瘟案例除引發全國關注更將影響台灣豬肉內需供給與外銷市場的經濟問題。作者認為儘管中央政府採取應變措施如將該養豬場整場撲殺、全國豬隻禁運禁宰五天、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然在日前金門的金寧慈堤岸際發現1隻海漂死亡豬隻,經檢驗後於本月17日確認驗出豬瘟病毒核酸呈陽性為中國所流行之非洲豬瘟,農業部亦暫停金門豬隻和相關產品輸往台灣和其他離島至少7日,金門非洲豬瘟之海漂豬有極大可能是受到洋流和日前一波東北季風影響,從中國漂來,但也凸顯台灣防疫的幾個問題如中央與地方政府防疫是否同調還是推諉、廚餘與飼料之使用安全性、疫苗的發展計劃不足、停運禁宰的安全天數是否由本次5天改到15天、豬隻屠宰獸醫抽檢樣本數目與屠宰場的防疫與抽查都是急需在本次疫情就建立一套未來中央地方可以依循的準則,而非是中央地方相互究責謾罵,最後引起民眾恐慌與國內、外市場信心潰堤!而事實上台灣早該在1997年口蹄疫與2018中國非洲豬瘟就應該要有持續監督與常態性執行機制而非如同花蓮堰塞湖潰堤事件,遇到事情才「匆匆忙忙」的不完善應變!
事實上,台灣與非洲豬瘟抗戰已7年未爆發疫情,再者,作者一直認為非洲豬瘟病毒不一定由目前一直認為是因為在台中有48%養豬戶以廚餘餵養造成疑似主因,因為也極有可能是豬隻交互感染甚至病毒是亦可能從境外移入,所以當務之急是要「進行詳細疫調與現有屠宰產的豬隻檢體抽檢與公衛加強才能讓民眾恐慌減少,並釐清是否為單一屠宰產案例,以免影響剛開始的台灣豬肉外銷市場。
再從畜牧與病毒學理上探究,非洲豬瘟病毒主要是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而該養豬戶在疫情爆發前運出的豬隻流向與接觸軌跡就是現階段非常重要的防疫關鍵!試想2018年8月在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台灣用8年是透過嚴格邊境防守與國內稽核,成為亞洲非疫區的國家,試問,目前5天停運禁宰5天與採每5天觀察期是否足夠令人擔憂,台灣當局應不能採僥倖心理而是採一次性15天停運禁宰,當確認無疫情發生後,才有足夠證據說明此為單一事件,並且可以安定人心、豬價與外銷市場,這是本次危機處理事件的根本杜絕機制與解決方法,否則一旦五天後開始豬隻交易後再出現疫情,影響不只是國內外市場,更是台灣在國際衛生體制之整體防疫潰敗與防疫系統不健全的國家,屆時,台灣損失不只2000億,而是整個肉品外銷市場,這是目前台灣當局在處理防疫要去面對與預防的主要關鍵問題亦是本文主要目標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