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存股到投機:台灣 ETF 熱潮的隱憂

全國話題 熱門話題 獨家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錢逢鳴

近兩年,台灣資本市場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ETF 熱潮。根據統計,全台ETF 規模已突破四兆元,其中以高股息 ETF 最受歡迎,00929、00878、0056等標的屢屢創下爆量申購紀錄。許多年輕族群甚至將 ETF 視為「理財入門」與「存股替代品」,投資氛圍蔚為風潮。表面上看,ETF 為散戶提供了簡便的投資工具,也讓資本市場更貼近普羅大眾。然而,當投資人過度追逐高配息與短期回報時,背後的陷阱與風險卻往往被忽視。首先,殖利率神話是當前最大迷思。許多投資人買進高股息 ETF,幾乎只看「殖利率幾%」,卻忽略了總報酬率的本質。ETF 的配息來源不僅限於企業盈餘,部分還來自「收益平準金」甚至「賣股獲利」。換句話說,投資人領到的現金可能是把本金的一部分返還給自己,長期報酬未必優於大盤。這種「以配息為導向」的投資心態,很容易造成「高配息卻低成長」的結果。

其次,過度集中也是潛藏風險之一。台灣市場的高股息 ETF,成分股往往集中於金融、傳產以及部分成熟電子股。這種設計固然能帶來穩定現金流,但同時犧牲了成長性。若國際景氣反轉、產業循環下行,過度集中的投資組合可能面臨系統性下跌。換句話說,表面上的「分散風險」不過是幻覺。當散戶湧入特定 ETF,實際上只是把資金集中壓在同一批公司上,市場風險反而更大。

再者,短線資金湧入導致 ETF 交易波動加劇。以 00929 為例,上市初期因主打月月配息,吸引大量中小投資人搶進,一度創下單日百億資金流入的紀錄。然而,過度的追高與短線進出,讓 ETF 的價格與淨值之間產生落差,長期投資的意義被短期投機所稀釋,這種現象不僅增加散戶投資成本,也對市場穩定性形成挑戰。

綜觀這股熱潮,其背後也反映出台灣社會的結構性焦慮,在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的環境下,年輕世代對「被動收入」充滿渴望,ETF 提供了一個看似簡單的解答:不需研究個股,不必盯盤,只要定期扣款,就能「坐享現金流」。然而,這種集體心態本身可能是一種投資泡沫,當太多人帶著相同期待湧入市場,往往意味著潛在風險的累積。

錢逢鳴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