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一致的疊加效應:房貸管制與自住需求的矛盾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陳錦稷

行政院、央行與金管會各自的房貸政策存在不一致的落差,購屋需求與貸款管制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行政院持續推動俗稱「新青安」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政策,藉政策性貸款回應年輕購屋需求;央行則透過選擇性信用管制與銀行放款集中度管理,維護金融穩定;金管會試圖在保障銀行風險管理的同時,避免貸款變相成為金融商品搭售工具。三方政策時序交錯,效果互相影響,形成房市「疊加效應」,不僅牽制投資客,也波及自住購屋者,矛盾而複雜。

行政院決議將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即使銀行不動產放款接近三十%上限,仍可承作新青安貸款,短期緩解自住購屋「房貸荒」。然而,這並未增加銀行整體貸款總額,只是透過規範排除,使符合資格的青年購屋需求能獲得資金。行政院形容的「水龍頭開放」,實際上只是出水方向被政策重新導引,總水量並未增加。其他購屋民眾仍面臨貸款難、利率高,或被要求搭售理財商品的壓力,額外負擔不容忽視。市場對政策的解讀,也因此充滿不確定性與焦慮。

從央行角度,維持信用管制與放款集中度規範,並非單純緊縮資金,而是基於金融穩定考量。房價長期脫離所得基本面,若放寬銀行授信,將累積系統性金融風險。當利率仍高、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未歇,央行對房地產資金流動保持戒慎態度,符合宏觀審慎原則。行政院放寬新青安限制,以擴張放貸迎合民意,市場卻同時感受到兩種截然不同訊號:一方面政策加碼支持,一方面管制仍在收緊。這種政策不一致,使民眾與銀行都陷入決策困境,也容易形成市場短期預期與實際供需間的落差。金管會角色更顯尷尬,一方面要求銀行在推動新青安同時,仍維持資產品質與風險分散;另一方面,行政院又期待銀行全力配合,將政策資金釋放給特定族群。三方政策各自為政,市場接收到的是矛盾訊號。表面上工具齊發,實際上卻如水管閥門各自運作:行政院希望增加水流、金管會強調濾網、央行持續鎖緊主要閥門。對市場而言,水流非但不暢通,反而忽快忽慢,政策方向不明,這種不一致,正是當前房市氛圍的真實寫照。

新青安政策以青年成家為名,但過度利率補貼設計,實際上助長房市過熱。首購族以一‧七%利率貸八成房價,短期購屋需求增加支撐房價,甚至墊高房價,形成「先貸先贏」搶貸現象。補貼利率成為短期誘因,使房地產價格僵固,房價修正有限,而資產價格泡沫化的疑慮升溫。新增排除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未必改善「貸不到」問題,反可能導致「貸得到、利率更高、需搭售理財商品」,加重年輕家庭負擔。寬限期或利率補貼到期後,本息壓力將排擠日常消費,生活成本與貸款負擔雙重加重。新青安推行兩年確實推升交易量與貸款成長,但也加劇房價僵固,使首購族更難等待價格合理化。排除不動產放款比例限制的措施,短期或可稍緩解貸款困境,但政策退場或效期屆滿後,市場失去支撐,波動勢必加劇,形成政策紅利過後壓力升高的循環。這正是房市調控最忌諱的鐘擺效應,短期刺激與長期穩定若無協調,易造成市場過熱與風險累積並存的局面。

對換屋族而言,央行雖將換屋族的切結期限延長至十八個月,開設「人道走廊」,但實際效果有限。根據媒體引述央行資料,兩年間全台僅二一四二件換屋申貸承諾出售舊屋,以取得較高貸款成數,平均每月不到百件。即便有制度設計,換屋族與自住需求者仍面臨「舊屋難賣、新貸難過」困境,金融管制與實務操作仍形成矛盾壓力綜合而言,房市調控最大挑戰,不在誰掌握更大的政策工具,而在於政策間如何協調一致。央行堅守金融穩定、行政院傾向迎合民意、金管會陷入兩難,市場自然陷入矛盾與混亂。唯有將短期刺激與長期穩定相結合,明確區分政策對象與效期,才能避免政策衝突,緩解年輕世代居住困境,也減少市場預期與實際操作之間的不確定性。長期而言,政策協調與透明度才是穩定房市的關鍵。

圖說:卓越雜誌主筆陳錦稷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