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改寫學習,金融投資迎來挑戰
文/劉正廷
生成式 AI 的出現,正在改寫教育的規則。從 ChatGPT 到 Google Gemini,人工智慧已經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競爭工具,而是深入教室、進入學生日常的學習助手。對教育而言,這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對金融與產業而言,這更是一場關乎未來人才、資源配置與市場走向的重大考驗。
在美國,許多大學重新調整評量制度,強調口試、現場表達與專題合作,避免學生完全依賴 AI 代筆。例如紐約大學部分課程已明訂:學生若使用生成式 AI,需要在作業中附註使用範圍與心得,否則視同違反學術規範。歐洲則建立「透明度制度」,要求學生清楚標註 AI 的協助比例,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芬蘭更直接將 AI 視為教學工具,鼓勵教師帶領學生檢驗 AI 的輸出內容,進而培養批判性思維與資訊判讀能力。亞洲方面,新加坡和南韓率先在中小學推動「AI 素養教育」,學生不僅接觸工具,還學習 AI 的倫理與風險。這些實驗與政策都傳達一個訊息:AI 已成為教育不可避免的新環境,也將影響人才競爭的起跑點。
Gemini 的出現更突顯這股潮流。它能跨越文字、圖片與聲音,並與 Google 生態系統整合,協助課程設計、生成差異化教材,甚至即時回饋學生的學習表現。目前,美國已有超過千所高等教育機構導入 Gemini 教育版本,這意味著 AI 工具已不只是「學生偷用來交作業」,而是逐漸被納入正式教育體制。
台灣現況 保守因應與潛在落差
筆者觀察到,台灣雖然提出「AI 素養」的倡議,但在教育現場仍顯得保守。許多教師為避免學生作業「人機難辨」,乾脆回到傳統筆試,讓學習再度受制於記憶與再現。這種方式或能短期維持公平,卻掩蓋了長遠隱憂。當全球教育體系加速改革,若台灣仍止步不前,將在人才競爭中逐漸落後。
更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 AI 的導入可能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不均。都市學生有機會透過學校或補習班接觸最新工具,偏鄉學生卻可能因設備與網路不足而被排除在外。教育落差若未獲得解決,將反映在未來勞動市場與產業結構上,最終演變為社會經濟的代價。以某些偏鄉學校為例,甚至仍在使用過時的電腦設備,遑論導入 AI 教材。
金融市場的機會 EdTech 投資與教育創新
教育不只是社會責任,也是一個快速擴張的市場。根據 HolonIQ 的研究,全球教育科技(EdTech)市場規模預計將在 2025 年突破 4,040 億美元,生成式 AI 是主要推力之一。從線上學習平台到自適應教材,再到 Gemini 這類多模態 AI,投資人與企業正看到龐大的潛力。
金融市場的參與方式多元。首先,直接投資具創新能力的教育科技公司,能讓資本掌握未來教育模式的話語權。其次,透過 ESG(環境、社會、治理)基金將資金導入教育領域,不僅能縮小教育落差,還能兼顧社會影響力與長期回報。此外,企業培訓市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隨著 AI 崛起,企業再教育與人才培訓需求急速成長,形成龐大商機。許多國際科技巨頭已積極推動員工 AI 讀寫能力的培訓,並視其為未來的核心技能。
資源再分配 教育不平等的經濟影響
生成式 AI 的普及,讓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更加尖銳。如果政府與市場不及時介入,AI 工具只會加劇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弱勢學生缺乏設備與指導,未來在勞動市場將更加不利,進而形成結構性的貧窮循環。
從金融角度看,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社會成本」。教育不平等最終會轉化為勞動力不足、產業升級停滯,甚至社會不安。相反地,若能及早透過政策與金融資源介入,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公平接觸 AI 工具,就能為未來勞動市場注入更具韌性的基礎。
金融與教育的共同責任
生成式 AI 帶來的挑戰,不僅是教育現場的難題,更是金融、產業與政府必須共同回應的結構性課題。教育若能善用 Gemini 等工具,就能把危機轉化為轉型契機;金融市場若能積極參與 EdTech 投資與教育公益,就能在推動教育公平的同時,也獲得長期回報。
當答案已經唾手可得,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會提問、懂判斷的人;金融的任務,則是確保這樣的教育轉型能獲得資源支撐。唯有教育與金融雙軌並進,台灣才能在全球人才競爭與市場變局中站穩腳步。

卓越媒體集團策略長/教育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