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反思「社會住宅」政策

政治專欄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4.2
(6)

文:林建甫

臺灣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少人成家立業首先考慮的就是買房,許多投資者也喜歡買房出租來養老,房價長期上揚的預期是關鍵之一,但這個情況可能會有改變。

近年來家庭形態改變,平均每個家庭的孩子數量逐漸下滑,統計數據指出臺灣正在面臨「少子化」危機,其對於國內房市產生的影響,值得深入關注。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房價是市場供給與需求平衡下的產物,供給面是房屋住宅出售的數量,需求面大致可視為買房的民眾或家庭。內政部資料顯示,民國五、六十年代我國每年出生四十萬人,七、八十年代超過三十萬,近十年已開始跌破二十萬。這使得「十五歲以上民間人口」增加人數,從七、八十年代年增二十八萬,降至九十年代二十一萬,近六年像溜滑梯由十八萬一路降至去年的八.七萬人,創下歷年同期最低增幅。而這些新增的青年人口也就是十年、二十年後購房的主力,需求面崩跌式的下滑,供給面若不能跟上需求縮減的腳步,房市的修正將無法避免。

但弔詭的是,高房價正是「少子化」形成最重要的推手。依據內政部「一○六年度第二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成果」,全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九.四六,其中,臺北市一五.六四最高,相當於必須「不吃不喝十五年」才能買的起。對比國際以五至七倍的標準,臺灣房價壓力真的很高。

對於年輕人而言,成家立業得花上和自己薪資不成比例的錢去買房子,減少其成家的意願。若買房子後,得揹著龐大的房貸壓力,不僅排擠生活中其它從事娛樂及購物的費用,長達二十至三十年以上的房貸壓力,幾乎半輩子都綁在這間房子上,也難怪薪水不多的年輕人不敢成家立業,即便結緍了,在不成比例的房貸壓力之下,也不敢或不願意多生小孩。

面對馬上來臨的少子化挑戰,房市政策應也要調整,除了配合都市計劃、產業政策、區域發展、經濟趨勢等目標全盤考量之外,當務之急恐怕是思考,由於未來購屋需求將會大幅減少,缺乏足夠的人口紅利來撐起房市需求,為實現青年居住正義的重點政策「社會住宅」是否合宜?。因此,與其競逐興建各項社福、青年為由的公共住宅,或許能思考以強化租賃平台的媒合效果來替代,用租金補貼來代替興建公宅,讓未來房市供過於求不再惡化,才是房市長遠發展之道。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林建甫</strong>
專欄作家 林建甫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系 碩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 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經濟系 教授,曾任台灣大學經濟系 系主任、台灣經濟研究院 院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共同發起人兼首任理事長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4.2 / 5. 評分人數 6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