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薪情平台」看如何財富小自由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林建甫

薪資所得不可能讓人致富,因為難以靠薪資累積財富,真正的經濟成長的果實表現在企業的獲利與資本市場的擴張,適當地選擇穩健標的做投資,方能邁向財務增長之路。

    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薪情平台」是個很有趣的網站,可以互動的進行,揭示不同年齡層、產業、教育程度與企業規模間的薪資落差,並透過「PR值」的概念,讓讀者重新定位自己在整體勞動市場中的位置。例如輸入「年薪六十萬」作為切入點,就可發現這個數字在三十歲至三十九歲族群中,剛好位居中位數,贏過一半的同齡人。這種「贏過多少人」的敘事方式,雖然容易引起共鳴,但也暴露出台灣薪資結構的扁平與停滯。中位數年薪僅五十五‧七萬,意味著大多數人仍處於相對低薪的狀態。

    更令人警醒的是,若想進入前十%高薪族群(PR90),年薪需達一百二十一萬以上,月薪約十萬。這不僅是數字的距離,更是階級的鴻溝。在台灣,薪資不再是努力的直接回報,而是結構性條件的反映。然而若身處電子零組件、光學、電腦等高科技產業,月薪達五萬者僅贏過二十%的人;但若在住宿與餐飲業,月薪五萬則已超過八十%員工。這種產業間的薪資斷層,凸顯台灣經濟的「雙軌化」:一邊是出口導向、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業,一邊是內需型、低薪的服務業。

    此外,企業規模也是關鍵,在五百人以上的大企業中,月薪五萬僅贏過三十%的員工;但在不到一百人的公司,同樣薪資則贏過七十%。這說明,大企業不僅提供更高薪資,也吸納更多高薪人才,形成「薪資磁場」效應。教育程度與薪資有相當大的關聯。研究所畢業者的中位年薪為一百零五萬,遠高於大學(五十五‧八萬)與高職(四十六‧二萬)。然而,這種差距在某些產業中已被技術能力與經驗所取代。尤其在AI、半導體等領域,非學歷而是技能與創新能力決定薪資。這也反映出台灣教育制度的瓶頸:過度強調學歷,卻未能培養足夠的技術實力與跨域能力。若無法改革教育與產業連結,薪資結構將持續僵化。

    雖然薪資只是衡量職涯的一個指標,成就感、使命感與生活滿意度也同樣重要。這是一種必要的補充,但也可能是對薪資停滯的「心理補償」。當薪資無法反映努力與價值時,人們轉向尋找非金錢的意義。換句話說,真正的選擇權來自於財務自由。若無穩定且成長的資產收入,所謂的「成就感」往往只是被動接受現狀的合理化。

    薪情平台雖然提供了豐富的薪資數據與比較,但更深層的啟示是:薪資所得不可能讓人致富。在台灣,即使是PR90的高薪族群,也難以靠薪資累積財富。真正的經濟成長來自企業的獲利與資本市場的擴張。因此,若想參與國家經濟成長的紅利,一定要做投資,最簡單就是買股票。過去投資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要買什麼?買單一個股,風險集中,若公司營運不佳或股價崩跌,資產可能大幅縮水。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需花時間研究、股利不穩定,對一般人不易掌握。

    相比之下,ETF中文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它是追蹤某一項特定指數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基金。投資人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簡單地買賣,是最穩健的入口,因為它是一籃子股票,分散風險、穩健成長,是更適合長期投資的選擇。例如台灣50(0050)它涵蓋台灣最具競爭力的企業,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等,代表著台灣產業的核心動能。透過定期定額投資0050,不僅能分享企業成長的果實,也能逐步脫離薪資依賴,邁向真正的財務自主。

林建甫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