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S17與ICS兩制度並軌上路-考驗保險業的資本負債管理與風險韌性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陳錦稷

2026年開始保險業將導入IFRS 17財務報導準則與ICS(保險資本標準)清償能力監理標準的新制度。監理機構近日更微調接軌 ICS的申請時程與過渡措施,避免制度轉換造成劇烈衝擊,協助保險業平順過渡,同時維持國際接軌進度的用心不言可喻。

若市場波動導致 ICS 比率短期波動過大,仍將有賴滾動式檢討。畢竟台灣同時推動 IFRS 17 與 ICS 兩項重大制度轉型,對保險公司而言可謂雙重壓力。IFRS 17 使保單負債評價更市場化、揭露更透明,但也放大了利率與匯率變動對淨值的波動;ICS 則衡量資本的實質償付能力。當兩套制度同時實施,會計與監理標準雙軌運作,不僅增加財務報表的波動性,也提高資產負債管理(ALM)的複雜度。

新的清償能力制度以更嚴格的風險衡量來反映保險公司的體質,採用 99.5%信心水準計算風險值,資產負債以公允價值衡量,這會使淨值能更貼近市場價值。監理機關設計了過渡措施,讓保險業者選擇申請,來平順轉軌新制。畢竟ICS 原本是針對國際活躍保險集團(IAIG)設計的全球監理標準,旨在建立跨國資本衡量的一致架構。然而,對以本土市場為主,長期累積高利率保單的台灣保險業而言,ICS 的風險資本要求對台灣市場而言相對嚴格。若全盤照搬,將使資本需求顯著上升,影響業者的產品結構與長期的資產投資配置能力。

因此,監理上的微調既是回應本土產業現實的調整,也反映制度設計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權衡。監理官有如「博士班資格考」的出題教師,如何讓學生都能理解新題型、順利考過成為博士候選人,避免標準過於嚴苛而使業者產生「習得性無助」。而選擇性過渡措施,正如監理官所比喻的,是跟未來借分數,要學生持續努力以後再償還借來的分數。

近期市場環境更突顯制度轉換的挑戰。債券殖利率仍高,資產價值仍嚴重泡水,加上台幣兌美元匯率持續面臨升值壓力,使業者持有的美元資產存有潛在龐大未實現損失,壽險公司淨值普遍承壓。若僅以靜態資本比率評估,很容易忽略壽險業長期存在的「存續期間錯配」與「幣別不匹配」等結構性風險。監理機關也再三呼籲業者應強化資產負債管理,逐步矯正期限錯配與資產負債不匹配的問題。若缺乏有效的 ALM 機制,即使監理放寬,亦難以根本改善經營體質。

監理機構的在地化與過渡化措施,實質上就是在制度轉換過程中「調分」或是申請「借分」,以免題目太難、學生紛紛不及格。針對超額借分部分,要求在五年內加速還款,顯示監理機關並不希望題目過於鬆弛,以免頂標學生鬆懈原本就要強化的資產負債管理(ALM)。這代表監理機關「苦口婆心」的引導,希望業者以 ICS 為目標,循序改善風控與資本結構,同時又不致因一時的制度衝擊而產生系統性壓力。若以博士課程為喻,監理官扮演的正是一位希望學生都能成為博士候選人的嚴師:他提醒學生博士資格考在即、要認真準備,卻也會在考後調整評分,讓努力但表現尚可的學生仍能通過。只是,調分過程也得慎防公平性爭議——若有學生爭取補申請機會,其他同學可能質疑標準不一,難免引發制度公平性的討論。

台灣保險史上早已有多次「補考」仍無法過關,最後被「接管」的前例。國光、國華、幸福、朝陽、國寶等問題保險公司先後遭接管,最後併入國泰、全球、南山等保險公司。這些接手後設立的區隔帳戶,體現了當年政策寬容與信賴保障的精神。如今在 ICS 制度轉換階段,對於這些歷史帳戶若能給予一致性監理原則,不僅符合理性公平,也能延續政策穩定與市場信任。 監理制度的本質,不在於比誰更嚴,而在於能否讓制度有效引導市場行為。ICS 與 IFRS 17 的同步上路,是台灣金融監理邁向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更需要本土化的理解與實施的節奏。在風險導向與產業穩定間取得平衡,讓真正具備風控能力、資本規劃完善的公司有發揮空間,也讓體質脆弱者有改善契機。借分或調分的意義,不在放寬門檻,而在於建立持續學習與修正的文化。壽險業的這場期末考,不僅是監理制度的測驗,更是市場信任的考驗。能否在制度轉換中展現穩健、於波動環境下維持信任,將決定誰能真正取得保險業的博士資格。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