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討論    務求證據

熱門話題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邱文通

「烏山頭水庫光電板」爭議,牽動了專業、言論與社會信任三個層面的拉鋸。蘇一峰醫師以個人身分質疑光電板清洗方式可能造成水質污染,強調「這是公益討論」,但當他的話出現在公眾平台上,立刻引爆輿論與法律攻防,也讓人重新思考:醫師的專業發言,在公共議題中該如何拿捏?

從光電產業的角度看,蘇醫師的質疑尚未獲得實證支持。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與光電業者的多方說明,該光電設施自2022年啟用以來,清洗作業皆使用水庫原水沖洗,明文禁止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水質也由第三方公正機構定期檢測,截至目前並無污染異常的紀錄。官方數據顯示,烏山頭水庫在光電設置前後的水質變化並無顯著差異,這意味著「用藥水清洗導致污染」的說法,缺乏具體證據。

然而,蘇醫師的質疑也並非全然沒有立足點。他指出水庫透明度下降、清洗方式可能不透明,反映的是一種對能源政策與環境監督的普遍不信任。在資訊不對稱的社會裡,當政府與業者掌握資料、民眾卻難以核對時,質疑聲音本身也象徵一種「監督反射」。但若質疑者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卻以強烈語氣或帶情緒的字眼發表,容易使公共討論滑向對立與恐懼。

醫師的發言之所以引起巨大反應,關鍵在於「醫師」兩字所承載的社會信任。醫師被視為理性、專業、科學的代言人,當他在公共議題中表態,其言論便自帶權威光環。這種光環若用在實證不足的指控上,可能誤導輿論、擾亂公信。自由發言的權利與專業責任之間,應有更細緻的界線。 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在公共討論中維持「質疑」與「事實」的平衡?公民有權懷疑政府,也該要求透明;但當言論跨越事實邊界,便會削弱監督本身的正當性。醫師若真關心公共安全,最有力的方式不是情緒批判,而是科學檢證——例如促請公開監測報告、參與第三方審查、提出實地採樣證據。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