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溢誠快評》雇傭背後的省思

政治專欄
字體大小-+=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0
(0)

文:何溢誠

俄烏戰爭纏鬥數月傳來噩耗,一名來自花蓮阿美族的青年曾聖光加入烏克蘭外籍傭兵團不到2個月,因交戰過程不幸殉難,探究其傭兵的身分,一般只是為了金錢或利益上的回報,因為受雇於人,就像一份工作,無法有政治、宗教等自身立場,1949年日內瓦公約基於保護國際武裝衝突下的受難者,訂下了規範定義《第47條:傭兵不應享有作為戰鬥員或成為戰俘的權利。》就規範看來,傭兵並不受國際法及日內瓦公約所保護,顯然這些成員遇害的機率相較於正規部隊高出許多,一樣馬革裹屍,卻是「同命不同款」!

台灣子弟遭遇憾事,並沒有來自蔡政府的支持,相對的,亡者已矣,呼籲朝野都不應該對該事件本質有任何哄抬或消費,應該聚焦的反而是真正和平的真諦,沒有和平,焉來安和樂利的生活。

另一著墨的重點「軍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曾經加入法國外籍兵第二傘兵團的退役下士許逢儒就感慨萬千,法國政府視軍人就是國家,軍人也為其單位宣誓效忠,兵團猶如祖國一般;反觀台灣現況鼓吹台獨,營造不惜一戰的氛圍,卻不知到底「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部隊彷彿是談判桌上的棋子,已經失去了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軍隊國家化已行之有年,軍人是個行政中立的團體,任何人都不應該左右及操弄其超然立場,才能真正讓其遂行保國衛民之重責大任。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何溢誠</strong>
專欄作家 何溢誠

學歷:波士頓大學商學院博士後研究、復旦大學新聞學 博士、台灣大學法學 碩士
經歷:太平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院長、財團法人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副所長、《旺報》特約記者、《中國時報》特約主筆

※以上言論不代表閱傳媒立場※

您喜歡這個觀點嗎?

請給新評分哦!

網友平均滿意度 0 / 5. 評分人數 0

目前還沒有人評分哦!快成為第一個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

歡迎追蹤閱政治!


喜歡嗎?快按讚、留言、分享出去哦!
Tagged